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8年第15期
编号:13301983
肠道微生态——从理论研究转型为专科化建设(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25日 《上海医药》 2018年第15期
     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平台的建设。人才是第一要务,是创新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为此,研究团队系统整合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纳入了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10人以及临床其他各类研究人员20余名。同时引进了以微生态检测和分析见长的专业测序和分析团队。整个研究队伍中包括“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研究团队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 500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同时,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抓住学习机遇,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全球同行开展交流和合作。

    为了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医院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利用最新引进的胃肠功能模拟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肠功能研究平台。组建超过500 m2的研究所,包括实验平台、样本库平台、办公平台等;招募定职定岗的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学术汇报和座谈会;目前已经多次召开微生态相关的大型会议,努力扩大肠道微生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院内已经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完成多种慢性疾病的微生态研究的布局,为进一步获得多种慢性疾病的菌群代谢谱,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病人样本和随访资料。

    医院率先组建上海益生菌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益生菌菌株的选择、剂量的搭配进行多方面研究,完成慢性疾病的微生态研究布局,积极推进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与国际化研究队伍开展合作,建立高标准的肠道微生态精准检测平台,大幅提升肠道微生态领域研究的检测能力。

    积极推进可供全国使用的大样本粪菌库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病人治疗随访体系的建成,打造国内第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融合肠道微生态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为一体的研究中心,明确不同类型标本的取样、分析、存储(粪菌库)标准化程序,确定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填补国内微生态与慢性病系统化临床研究的空白,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平台。

    新時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通过科学布局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各家医院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十院有很多可以宣传的特色,但秦院长坚持建议笔者将十院肠道微生态学科建设的故事分享给广大读者,“这条路我们走了15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尽管创新途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但我们始终坚信,各种基础或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十院肠道微生态的学科建设,将一个个孤立的创新理念梳理成学科体系,又通过创新实践将前沿技术转化成现实应用,为病人带来福祉,也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致谢:感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高仁元博士对本文写作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百拇医药(肇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