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88005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8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2.86%。结论: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证型灵活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66-01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表现,并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疾病。2006~2008年,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60例,结果如下。

    1 资料
, 百拇医药
    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2.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平均3年。所有病历均符合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粗糙、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②病变部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3)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4)黏膜病理学检查。依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所见①、②、③中之一项和(或)黏膜活检或临床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所见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2 方法

    2.1 中医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象分型治疗:①湿热型:主症为大便黏腻不爽,夹带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烦渴溲黄,舌苔黄腻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凉血调气。方用白头翁汤加减。方药组成:白头翁15g、黄连12g、黄柏12g、白芍20g、槟榔15g、地榆炭15g、丹皮15g、甘草10g。腹胀者加川朴、木香,恶心者加半夏、竹茹。②寒湿型:主症为腹痛隐隐,大便稀溏,夹带白色黏液或黏冻,肢倦乏力,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或迟濡。治宜温中散寒,醒脾化湿。方用理中汤和五苓散加减。方药组成:干姜15g、党参15g、白术15g、薏苡仁15g、猪苓15g、桂枝12g、甘草10g。腹痛明显者加吴茱萸,黏液量多者加芡实、泽泻。③脾肾阳虚型:主症为大便频溏,夹带黏液,或五更泄泻,甚者完谷不化,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四神丸加减。方药组成:补骨脂15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巴戟天12g、山药15g、诃子12g、白术15g、炙甘草10g。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米壳,消化不良者加神曲、焦山楂、炒麦芽。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2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后,可改为隔日1剂,巩固疗效3个月。
, http://www.100md.com
    2.2 西医疗法:地塞米松片1.5mg早晨8:00服,每日1次;复方苯乙呱啶片1~2片、谷维素片30mg每日3次口服。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舌脉基本正常;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粪常规检查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舌脉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粪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1级以上;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粪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3.2 结果:显效24例,占39.29%;好转32例,占53.57%;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

    4 讨论
, 百拇医药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有胃肠外表现,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机制异常以及遗传因素有关。与细菌、病毒或原虫的感染尚未发现有特异性联系,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虽然尚难肯定,但在症状复发和恶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病变部位在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分布。多数在直肠与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和横结肠,累及到全结肠者少见。其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消除炎症、愈合溃疡以及防止并发证的发生和预防复发。目前认可的治疗原则为整体治疗与肠道治疗、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常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故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证型灵活掌握。大肠湿热型多表现为初次发作期,对久病脾胃已伤,兼脓血便者,宜扶正祛邪。另外,部分病程较长,脾肾两虚,需用健脾温肾法治疗,其主要作用有:①可覆盖肠腔表面,并吸附多种病原体,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②可减轻空肠弯曲菌所致的粘膜组织病变。③可通过和肠粘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加粘液凝胶的内聚力,粘弹性和存在时间,从而增强粘液屏障,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由于每个患者体质虚实不一,病邪轻重各异,因此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的原则进行治疗。本组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庆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

    [2] 张洪昌,赵景和,刘少平,董桂芝.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1例[J]. 中医药学报,2000,(2)

    [3] 陈史清,符玮.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人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2007,(23)

    作者单位:535000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百拇医药(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