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黄芪
编号:13676096
手法复位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25日 《医学信息》 201425
     摘要: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单纯给以黄芪注射液,疗程均为2w,2w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50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60%,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及单纯黄芪注射液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关键词:手法复位;颈性眩晕症;黄芪注射液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均可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而与脊柱相关的眩晕常被称为颈性眩晕[1]。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发病机制为颈部疾病引发颅外段椎动脉血流不畅或神经压迫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眩晕综合征,具有发病时间短,受体位影响大的特点。笔者对从2010年到我院住院应用此方法治疗颈行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9月份我院治疗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手法复位配合黄芪注射液),其中男的13例,女的37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50例(黄芪注射液)治疗,其中男11例,女的39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2岁,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3]。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关于颈性眩晕症(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①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予消失多与头部位置有关;②体征:颈椎旋转试验阳性,低头、仰头试验也可诱发眩晕;③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并向前突入椎间孔内,椎动脉造影时,72%~85%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弯曲扭转等表现;④TCD检查:提示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等9条血管中有异常者。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症(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者;②年龄在30~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颈性眩晕症(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30岁大于80岁者;③虽有眩晕,但X线片或TCD检查提示无异常者;④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感染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⑥患者依从性差,或应用其他药物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疗效判定者。

    1.5方法 观察组采用龙氏手法行颈椎复位,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具体如下:手法复位采用龙氏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①放松手法:取左右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采用拇指揉法及掌揉捏法,从肩胛区达颈枕乳突区,脊椎棘突旁肌肉,以患者稍感疼痛又可以忍受为宜,往返3~5次;②正骨手法:低头摇正法,患者低头约25°,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偏歪横突处作"定点",另手托起面颊和下颌部,将头部左右转动,活动1~2次,颈肌放松后将头转至最大限度时稍加有限的"间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用力加压,使偏歪的横突复位③强壮手法:双手或一手拇指在横突后方至肩胛内上角区做弹筋拨筋法,对硬结可做提弹或拿法;④痛区手法:头部按摩,点按太阳,印堂、百会、风池等,指叩打头部及穴位,上肢按摩,从肩至至收内、前、后线由上而下指揉捏法各3次,搓上臂、前臂,点穴,收三里、合谷、缺盆等,整个手法15min左右。黄芪注射液采用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黄芪提取物,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10ml×3支,1次/d,14d为1个疗程。(不用葡萄糖作为溶液主要考虑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1.6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完全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解除,TCD检查正常;显效:眩晕基本消失TCD检查接近正常,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有缓解,伴随症状及体征减轻,TCD检查接近症状,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无变化,伴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TCD检查无明显变化。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

    1.7统计学方法 SPSS17.0版本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算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7例,占94%,显效1例,占2%,好转1例,占2%,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10例,占20%,显效15例,占30%,好转5例,占10%,无效20例,占40%,总有效率60%。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颈性眩晕其临床表现的颈部僵硬,在体位改变时眩晕加重,颈部旋转或者前后伸展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并由年轻化趋势。临床研究[4-5]表明:椎动脉型或交感神经性颈椎病均可以引起眩晕,而寰枢关节紊乱可使周围的椎枕肌、头夹肌、半棘肌等肌肉痉挛,进而刺激局部本体感受器,使本体感感觉传人紊乱,伤害感受器传人异常信息,机体空间定位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头晕症状[6]。从椎动脉和寰枢椎的解剖关系来看,上颈段关节紊乱时易导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牵拉和卡压[7]。又因为颈椎关节的紊乱,软组织劳损等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引起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管径变小,大脑血供减少引起眩晕症状。所以,通过手法调整紊乱的寰枢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及颈椎的各紊乱的小关节尤为重要。本手法分四步,放松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使错位的关节得到进一步的纠正,这正是筋柔骨正的原理,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又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正骨手法是建立在颈椎生物力学基础上,在颈椎活动范围内的整脊,可以使错位的关节得以复位,包括寰枢关节的的正常解剖关系得以恢复,颈部的肌肉得以放松,解除因椎体小关节错位而引起的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的刺激情况,这正是骨正筋柔的原理。由于颈椎的稳定性较差,又刚复位,周围的肌肉,韧带相对松弛在所难免,因此给以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和配合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阐明了眩晕以虚为主。总体来说,眩晕为风火痰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清窍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临床上以虚者为多,本研究配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是利用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等作用,通过补气,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脑部血流量,提高脑部氧含量,患者头晕症状自然缓解。黄芪通过调整血液循环,治疗颈性眩晕,而手法是通过调整颈椎骨与骨,骨与软组织,软组织与软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调整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压迫的症状,两者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自然好得快,并较少复发率,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简单,花费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韦贵康.使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7.

    [2]潘之清.颈椎病[M].第1版.山东科技出版社,1980:194.

    [3]杨克勤.颈椎病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3.

    [4]杜建明,杨智杰,杜梁栋,等.寰枢椎半脱位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关性的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315-1316.

    [5]刘文波,谢增华,吴珊,等.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寰枢关节不稳相关性的X线平片测量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8(16):1641.

    [6]董宇翔,张萌,孙晓峰.针刺凤池、天柱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7]周惠钧.针刺大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9):649.

    编辑/哈涛, 百拇医药(韦邦程 钟玉兰)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