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维生素
编号:13665960
37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0日 《医学信息》 201433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是指新生儿晚期(出生两周后)到生后3个月内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引起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原因是:长期腹泻、肝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造成的维生素k缺乏。本病起病急聚,主要临床表现有:出血、贫血、肝大及颅内高压综合征。本病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良好护理,可提高治愈率。2010~2013年我们儿科共收治37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7例患儿中,男27例,女10例,26~28d 2例,2个月31例,3个月3例,4个月1例,母乳喂养32例,人工混合喂养5例,32例来自农村,其中11例为农村家中旧法接生,合并颅内出血34例,治愈18例,好转自动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2例,死亡4例。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穿刺点出血,而且出血的程度不同。

    1.2方法 本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维生素K1注射液,止血敏注射液静脉注射,用药疗程为3~5 d;9例输洗涤红细胞或血浆。大部分患儿于用药后24 h内无活动性出血,治愈18例,好转自动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2例,死亡4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

    2.1.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血氧监护。根据病情按医嘱采取不同的氧疗方式,病情严重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高流量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口唇、末梢循环改善情况。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min 记录1 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2.1.2 颅内压增高的观察 观察患儿神志、意识状态、肌张力、囟门饱满程度,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注意有无脑性尖叫、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若患儿出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频繁惊厥、前囟持续紧张膨隆、四肢肌张力增高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2.1.3 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患儿有无血便、血尿、皮肤黏膜出血点及末梢循环等情况,尤其是穿刺点出血情况。若静脉输液时给予静脉留置针,尽量一针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加重出血,穿刺时尽量避免在头皮静脉穿刺,以防加重颅内出血[2]。穿刺之后局部要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压迫时间为5~10min,压迫局部时应注意观察肢体皮肤色泽,有无发绀,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全身情况。本科就有1例因股静脉穿刺后出血时间长达30min,而且出血量多,经局部压迫止血后在腹股沟形成一个较大的血肿,后经50%硫酸镁外敷,芦苇汁外擦,3d后给予湿热敷,血肿才逐渐消退。

    2.2用药观察

    2.2.1 对抽搐患儿,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抗惊厥药物。如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安定,速度要慢,鲁米那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必要时按医嘱予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反复抽搐,颅内压增高者,按医嘱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降低颅内压,并控制好补液量。静脉注射镇静药时,速度要慢,以防注射过快造成呼吸中枢抑制,注射时应密切注意患儿呼吸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变慢幅度变小,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师。应用甘露醇降颅压时,应注重心、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衰竭发生。应用呋噻咪时,及时观察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

    2.2.2 镇静、止惊 颅内出血患儿多会出现惊厥、抽搐,对烦躁、抽搐患儿立即遵医嘱给予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无呼吸异常时可给苯巴比妥钠或安定缓慢静脉注射至抽搐缓解。苯巴比妥钠首次用量为10 mg /kg,维持量为5 mg /kg,使血内达到足够的苯巴比妥钠浓度,可防止惊厥复发[3]。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内出血的患儿要限制头部的活动,避免搬动,采取头部抬高15°~ 30°,偏向健侧,以减轻颅内压,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负压不可过大,一般不超过200mm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对于较小婴儿,选择独立包装的Fr 8 吸痰管,吸痰效果好,不会损伤呼吸道黏膜。

    2.4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 本组患儿应与感染患儿分开放置,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对患儿刺激和移动。保持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着柔软、宽大易吸水的棉质衣服。保持口腔清洁,用2.5%苏打水口腔护理,2 次/d,防止发生鹅口疮。喂奶时能母乳喂养者尽量母乳喂养,但避免将患儿抱起,对吸吮困难者可采用滴管或胃管喂养,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喂奶后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发绀、呕吐,防止奶液反流引起窒息。必要时可行静脉输入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

    2.5 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 维生素K 缺乏症患儿年龄小,并发颅内出血时病情重、发展快,患儿家长无思想准备,常表现为惊恐、焦虑,向其交待有关医学知识,取得家长理解,以减轻患儿家长恐惧心理,取得家长的最佳配合。

    2.6健康宣教 母体内维生素K难以通过胎盘,造成新生儿及小婴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低下; 新生儿及小婴儿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丛不足,合成的维生素K不足,而新生儿及小婴儿生长发育快,维生素K的需要量明显增加,更显不足。因此,新生儿出生后都有发生出血的倾向。母乳中的维生素K 含量( 15μg / L) 远低于牛奶中的含量( 60 μg /L) [5],且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内以乳酸杆菌为主,合成维生素K 少,致内源性维生素K产生不足[6]。牛乳喂养婴儿肠道内以大肠杆菌为主,能合成维生素K,故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多发生于母乳喂养儿。因此,应做好产前宣教,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多突然起病,且以颅内出血多见,故护理人员应熟悉本病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协助医师及时诊断及处理,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在医护协作中的作用,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家长对其病情及预后有较为恰当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科普知识宣教,使其认识维生素K缺乏对预防本病的重要意义,婴儿出生后都应常规注射维生素K1,连续3d。嘱乳母多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动物肝脏等。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母亲生产前后几天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可有效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能很好地预防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发生[4]。长期慢性腹泻、肝脏与胆道疾病患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预防该病的发生。6 个月后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恢复期指导家长对患儿智力的开发及肢体功能的锻炼。本病自发性出血倾向多可在使用维生素K后治愈,出院时大多不必担忧颅内再次出血,主要是对后遗症的继续治疗应树立信心,与家长一起讨论患儿的病情,制定康复目标,为患儿提供日常护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7]。

    总之,因本病发病在儿科,预防则在产科合作,对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有着举足经重的作用,完善农村边远山区围产保健机构,普及和提高围产儿保健知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普及医学防病知识,指导产后乳母的饮食,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补充维生素k应成为常规操作规程,感染性疾病长期或反复使用抗生素及肝胆疾病婴儿应补充维生素k,从源头上防止该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方雪娟,王玲,汪定成,等. 晚发性Vit K 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护理[J]. 西南国防医药,2008, 18( 5) : 733 - 734.

    [2] 朱延力主编. 儿科护理学[M]. 第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4.

    [3] 薛春香. 婴儿晚发维生素K 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 19) : 129 - 130.

    [4] 陈萍,苏敏贞. 迟发型维生素K 缺乏致颅内出血52 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 2007,18( 6) : 96 - 97.

    [5] 江洪清. 晚发性维生素K 缺乏症3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 5) : 283.

    [6] 刘文臣,白微,李海素,等. 孕妇口服维生素K 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 ( 6) : 523 -524.

    [7] 毛秋云,孙爱芹,宁波,等. Orem 自理理论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 2) : 96 - 97.

    编辑/王海静, http://www.100md.com(唐英姿)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