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36
编号:13662333
急性有机磷中毒65例中联合监测心肌酶、胆碱酯酶、淀粉酶的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0日 张素华 宋利华 张小松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3.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生机制 早在1932年德国就首先合成了有机磷化合物,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有机磷可导致接触人群发生中毒[5]。生活型和生产性的农药中毒是有机磷中毒的最主要途径,另外使用医用药物(如内氟磷)也可以升高有机磷中毒的潜在风险。从发病机制来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会存储在神经突触的囊泡中,在3w左右的时间内会消耗完毕并重新释放,维持浓度的平衡。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通过胆碱酯酶(ChE)的抑制作用,使大量的乙酰胆碱聚集于胆碱能神经,无法正常代谢,这些物质与胆碱能神经受体结合,造成胆碱能神经系统紊乱,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效应器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出现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相应的临床症状[6]。

    3.2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检测结果分析 有研究报道,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发生心肌酶升高的比例约为84%,同时可伴有心电图ST-T段的改变[7]。胆碱酯酶活性是反映有机磷中毒的传统使用指标,对预后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是临床检测的胆碱酯酶并非是神经、肌肉组织中的胆碱酯酶,而是肝脏合成进入血液的假性胆碱酯酶,虽然其测定值与真实值较为接近,但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高,可能出现较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部分痊愈患者在复查时会出现胆碱酯酶的反弹性升高,部分病情复发的胆碱酯酶活性却为正常[8]。

    临床研究发现,有机磷中毒在乙酰胆碱蓄积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