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任继学
编号:13662796
国医大师张镜人、任继学读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0日 《医学信息》 201436
     1 国医大师张镜人

    2009年4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社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 ,这是中医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大师们的临床经验实录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使笔者有幸拜读,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现将位列其首的张镜人教授(出版顺序)介绍于下,以飨读者,敬请斧正。

    先生于1923年6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中医世家,4岁习文,12岁学医,弱冠即嶄露头角。行医近70个春秋,传承家学,博采从长,学贯中西,造诣深邃,声名震海外,医德播远近,特别是在热病和胃肠病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1.1治热病注重表与透 先生治外感热病--祛邪为首务,注重"表"与"透"。先生论热病,熔伤寒温病与一炉,对其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结合六经辨证,同时对受病脏腑要有定位。卫分以形寒、恶凤、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主证,宗温病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征。气分症状但热不寒、口渴烦热、或见里结阳明的胃肠道症状;身热缠绵,其热不扬,午后多见,属湿热。热入营、血则见身热不解、耗血动血等症。对高热神昏者,按热病重症辨证,配合清热开窍药物。如邪在卫表,以葱豉汤加味解表祛邪;过卫入气,应用豉栀汤加味治疗,表重合柴胡、牛蒡子、荆芥;里热盛加知母、连翘、芦根;湿热用三仁汤以治,加柴胡、青蒿、豆卷,亦属透热于表。邪入营、血,选黑膏方加减,用生地等清营泄热,取豆豉欲兼疏散之意。三方均有豆豉,一味,亦表亦透,贯彻始终。
, 百拇医药
    1.2治慢性胃炎分阶段、有十法 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两种。先生认为浅表性气滞热郁者多,治以清热和胃。药用: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苏梗、香附、连翘、铁树叶、白花蛇舌草、谷芽。萎缩性多气虚血瘀,治以调气活血。药用:太子参、白术、白芍、炙甘草小腹、柴胡、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白花蛇舌草、白英。他提出治胃炎十法:①清热和胃:用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平地木、白花蛇舌草以清泄阳明;②疏肝和胃:用柴胡、白芍、甘草枳壳、香附以疏调肝胆郁滞之气;③益气和胃:太子参 白术 山药 白扁豆,脾运健则胃气调;④养阴益胃:用石斛、山药、白芍、甘草、乌梅、木瓜、山楂,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养阴润燥,益胃助运,助胃酸分泌;⑤清化瘀热:用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可改善胃粘膜腺体恢复,阻断肠腺化生;⑥调气活血:调气即益气、理气、降气,用太子参、白术、柴胡、香附、丹参、赤芍,使气血调,萎缩能复;⑦寒温相配:用苏梗、黄芩、连翘,则气机舒,脾胃和,胀痛解;⑧升降并调:柴胡(升)、旋复花、代赭石、黄芩(降),升脾降胃,舒肝降胆;⑨化湿和中:湿热用佩梗、薏苡仁;寒湿用半夏、陈皮,湿化则胃安;⑩消导悦胃:神曲、谷芽,消食和中,脾胃和悦。
, 百拇医药
    先生在胃炎舌诊方面有独特见解,认为舌苔禀胃气而生,正常舌苔为胃津上潮,凝聚舌面而成。黄苔主热,白苔主寒,如见腻苔,必是夹湿;白腻主寒湿,黄腻主湿热,厚腻、灰腻是湿浊与邪热交阻,如反复腻而不化,要考虑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做相关检查。舌质暗、有瘀点、舌下静脉增粗、曲张,是萎缩胃炎血瘀证的标志。先生特别强调要坚持守法持久治疗,不可朝令夕改!

    先生在临床过程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胃气一败,百药难进;胃气来复,病有转机。常告诚患者:诸多疾病的成因往往与饮食不节有关;同时诸多疾病的康复也离不开饮食的合理与调养。

    "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忽,博以广知",是先生的座右铭。"茹古涵今,立足临床,兼收并蓄,重在创新",是他的治学格言。他常告诉学生:"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唯求实效。"先生的学风与作风,令后学景仰,故献片言只语以志之。

    2 国医师大任继学
, 百拇医药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2010年)吉林省扶余县人,曾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科主任、教授,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中医急症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等书。先生博学善记,认为振兴中医,首在继承,贵在创新,在中医急症诊治、内科疾病的发掘整理等诸多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2.1中医活字典功绩卓著 先生有"中医活字典"的美称,这与他从小跟名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背诵经典,认真临床,重在继承,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在一次河北保定的全国中医内科会议上,先生40min脱稿发言中,居然一口气讲出100多条医学经典原文及其书名、作者姓名,言语既出,震惊四坐。此后有些学术会、评审会、讨论会桑,无论政府官员,与会专家,凡是有问题问先生,他总是对答如流。会后曾有人到图书馆查对,无半分差错。从那时起先生就有了中医活字典的美誉。

    由于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勇于创新,他的观点常常使我们后学启迪获益。他早年就系统提出对每一个病都要系统整理,病名要定准,全国要统一;中医诊断要客观化,标准化,利用现代科学仪器,为中医现代化服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应用多学科、多方位立体思维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达到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祖国医学之目的。他首次提出许多中医新病名:心衰病、心动悸病、急性肾风、慢性肾风、肾衰病、水毒病、小中风、卒口僻病、摊缓风、风头眩病、脑痨痉病、神昏病、心包络病、腹膜结强病、疫痉、血衃、大瘕泄、解亦,并参考历代文献与现代医学,结合自己经验,首创新法新方药,使后学有所遵循。我认为:这样整理文献的做法较实用。
, 百拇医药
    2.2创立脑髓说 中风急症惠苍生 长期以来,在中医界,心主神志的学说占主导地位。连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医教材仍是这个观点。南征教授提出先生创立脑髓说应当有依据。先生在《论脑髓》一文中说:脑为脏腑中的奇恒之府…脑髓居于头颅之内,头者诸阳之会,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元首也。脑为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腔内为其宅,脑髓外层有募原护之。脑分九宫,九宫皆有神,泥丸宫之神是高级之神,是统御五神之主。五神者,神、魄、魂、意、志是也。脑之元神与五神交会之物质是散动觉之气,精、津是载体,脊髓、任督二脉为信息传导之路。神受此气,则百脉有主,动而有序,此为"脉舍神也";魂受此气,而发知觉,能升,能受,能除秽也;魄受此气,而生运动,能降。能治内也,故《丹铅续录》说:"魂能知来,魄能藏往";志受此气,则气化功能有统,生理功能有常,智慧乃成。意受此气,则神发为之,主构思、意向、专一,意动则阴阳通,则人生也。先生引经据典,对脑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脑的形神生理活动统一以及与脏腑七窍五官的关系,均作了详细论述,限于篇幅,不赘。

    就中风病的病位而论,从《内经》始,至清,历代医家皆以六经立论,民国初,张伯龙、张山雷才纠正其误。先生认为中风的真正病位在脑。所以,在治法上提出了补肾生脑、醒脑、益脑、醒神等法,药物治疗方面研制成醒脑健神丹、益脑复健丸、宣窍醒神汤等,为中风治疗开辟了新方法,新路子,给广大中风患者带来了福音。

    先生在发展中医,贵在创新方面,根据《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启迪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丰富中医学术新内容。他在论述气化学说、命门学说、络病学说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在疑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德医风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以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我悬壶业医50载,始终遵老师之训,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为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

    编辑/哈涛, http://www.100md.com(徐光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任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