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1
编号:13654284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8日 《医学信息》 20151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2w对脑梗死患者6月复发率的影响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 2 w后改为20 mg/d与对照组组42例持续口服20mg/d。观察6个月后脑梗塞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3例与对照组6例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 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短期强化治疗,降低脑梗塞发作6月再发风险。治疗期间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近年来,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降脂作用外,他汀有效地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防止斑块破裂、脱落、血栓形成等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事件,减少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脑缺血发作预后的临床研究[1],其安全性亦随之倍受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住脑梗死患者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46~78岁,平均68.8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22例,60~69岁2l例,70~79岁20例,80~90岁6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予以阿托伐他汀药物应用:①总胆固醇(TC)≥5.7 mmol/L;②甘油三酯(TG)≥1.7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 mmol/L,女≤1.17 mmol/L;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2.6 mmol/L;⑤颈动脉B超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排除标准:①对阿托伐他汀过敏;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③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④难以控制的糖尿病;⑤甲状腺功能减退;⑥TG>4.5 mmol/L;⑦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⑧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

    1.2方法 将确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每晚服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片,1次/晚;治疗组38例,每晚服阿托伐他汀40 mg/晚,短期治疗2 w,随访其6月后临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后均继续应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晚,连续用药6个月。并记录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其他治疗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两组相同。

    1.3观察项目 记录服药量及不良反应;每6 w分别检查血脂及肝、肾功能,颈动脉彩超,头颅CT,神经系统NIHS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配对检验表示配对资料;计数资料选用百分数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治疗组 肌无力2例(5.3%),肝功异常1例(2.6%),肌酶一过性升高1例(2.6%)。对照组:肌无力1例(2.4%),肝功异常1例(2.4%)。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肌溶解。合计治疗组4例(10.5%),对照组2例(4.8%),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均未见明显肾功能损伤及肌溶解发生。

    2.2 6月复发 治疗组再发TIA 2例(5.3%),脑卒中1例(2.6%)。对照组再发TIA 4例(9.5%),脑卒中2例(4.8%)。合计治疗组3例(7.9%)与对照组6例(14.3%)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蛋白、高胆同醇及高糖食品的摄取逐渐增多,在遗传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群体正在急剧增加,微栓塞是缺血性卒中/TIA发病主要机制之一,专家推荐对有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高危患者,即使胆固醇正常,也要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2]。而他汀类药物不但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还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评价.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第三代产品,是由人工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分泌胆同醇,并通过上调肝细胞膜上LDL-C受体密度,加快血浆中LDL-C和极低密度胆固醇的清除,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的分泌和聚集,从而引起TG的浓度下降,减少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ApoB)及提高ApoB的受体密度,而显著降低TC、LDL-C、ApoB,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HDL-C和ApoAI水平,从而达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此外,阿托伐他汀长期口服可以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促进作用,并减少炎性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金属蛋白酶,有利于斑块稳定性的维持,以减少脑梗死事件的发生。阿托伐他汀口服给药后,能被迅速吸收,血药浓度在1~2 h达峰值,绝对生物利用率为12%,抑制HMG-COA还原酶系统的利用度约为30%,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8%。该药几乎只分布在肝脏,90%由胆汁排出,不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不良反应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轻度升高、头痛、消化道症状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症、阳痿、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精神抑郁、感觉异常和脱发。在这些不良反应中,肌肉毒性和肝脏毒性应该特别引起临床重视。常见的肌肉毒性是肌肉或关节部位的疼痛,伴随着生化指标中CK的升高;肝脏方面的生化异常包括一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初期。一般来说,单纯CK升高不超过上限的10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超过上限的3倍,没有肌肉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密切观察的情况下继续服用,否则必须立即停药。单用他汀类药物引起肌肉毒性的发生率约为0.1%~0.2%,不合理联合用药时发生率可能更高。抑制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的药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环孢菌素、红霉素等,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增高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水平,可使肌肉毒性明显增加,这些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烟酸等,应避免与此类药物合用。不适合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人群有:肝功能异常者、肌病患者、孕期哺乳期和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患者、容易出现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既往有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史、既往肝病史、酗酒者等,都要慎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是否相应增加值得临床关注。本文观察了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和40 mg/d的两组患者,并记录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发现仅少数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但都较轻,未作处理,也未影响患者坚持治疗。全部病例均未发现伴有CK升高的肌肉疼痛及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牛率分别仅占各组总例数的10.5%和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剂量增加后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多。

    通过治疗观察表明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缺血性中风复发。首次发作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即使给予充分治疗其6个月后仍有14.3%的复发率,因此应将这部分患者应视为高危患者;即使LDL-C正常也应给予短期40 mg阿托伐他汀作为二级预防的起始治疗量。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短期强化40 mg/d和在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的过程中,显著降低脑梗塞再发风险,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静.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6):457-458.

    [2]廖开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

    [3]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1-82.编辑/肖慧, http://www.100md.com(刘振琪 张春 卞秀娟 欧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