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淋巴瘤
编号:13635496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31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3日 《医学信息》 201532
     摘要: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GNHL)有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及随访资料,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征、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以上腹痛最常见,其次是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黑便和腹部包块,部分患者伴随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2、DLBCL为常见病理类型。3、IE、IIE期患者预后较ⅢE、IVE期好,MALT淋巴瘤预后较DLBCL好,美罗华+CHOP方案化疗患者的预后与单CHOP方案化疗无显著差异。结论 PGNHL患者多以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理类型以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目前治疗上以全身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利妥昔单抗者的作用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GNHL)是原发于胃粘膜下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伴或不伴胃周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约占全部胃肠道淋巴瘤的 40~50%,占胃原发性恶性肿瘤的 2~7%,为排列第二位胃恶性肿瘤[2],近年来,随着胃肠镜检查及病理的普及,该病的早期发现率及确诊率明显提高。该病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危重并发症,难以与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鉴别,本研究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征、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及入组标准 本组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6~78岁, 平均年龄52岁。全部病例均符合 Dawson等提出的5条标准: ①无表浅淋巴结肿大;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③X线胸片中未见纵隔有肿大的淋巴结;④手术中除胃及周围区域淋巴结累及外,无其他肉眼可见的侵犯;⑤肝脾无肿大。

    1.2临床分期方法 本组患者全部采用Ann Arbor改良分期法[3]进行临床分期诊断,ⅠE期:淋巴瘤病变局限在胃,未浸润其他组织,无淋巴结转移;ⅠEl期:淋巴瘤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ⅠE2期:淋巴瘤超过粘膜下层;ⅡE期:淋巴瘤局限在胃,有淋巴结转移;ⅡE1期:胃淋巴瘤伴胃周淋巴结转移;ⅡE2期:胃淋巴瘤伴横隔下非胃周淋巴结转移;Ⅲ期:胃淋巴瘤伴横隔上、下两侧淋巴结转移;Ⅳ期:血行播散累及其它结外脏器或组织。

    1.3病理类型 参照2009年WHO关于淋巴组织肿瘤和白血病分类新标准[4],分类如下: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主要来源于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相当于淋巴滤泡边缘带B淋巴细胞;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主要来源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③滤泡性淋巴瘤;④套细胞淋巴瘤;⑤Burkitt淋巴瘤;⑥T细胞淋巴瘤。

    1.4随访 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失访2例,随访时间计算自发病之日开始~2015年0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15.8(2~32.5)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首发症状多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上腹痛(11/31)最常见,其次是上腹部饱胀不适(8/31),恶心、呕吐(7/31),黑便(5/31)和腹部包块(2/31),部分患者伴随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6/31)。

    2.2 胃镜检查 病变部位位于胃窦15例、胃体9例、胃底6例、贲门1例。单一部位受累26例、两部位受累4例、多部位受累1例。

    2.3病理分型及分期 31例患者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其中DLBCL有23例,起源于生发中心者8例,非生发中心来源15例;MALToma患者7例; 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依照Ann Arbor分期标准,IE期15例,ⅡE期8例,ⅢE期6例,ⅣE期2例。

    2.4治疗 31例患者中有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行治疗:23例患者开始治疗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8例次全切术,未能切除病灶仅仅接受减瘤术2例;手术患者中仅行手术者3例,手术联合化疗者18例,手术联合放、化疗者2例;7例未行手术者仅行化疗5例,化疗联合放疗者2例。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12例患者加用利妥昔单抗;放疗以全腹部为照射部位,剂量(40~50)Gy/次,5~8w。

    2.5预后 本组31例患者,失访2例,随访率为93.5%,随访中有8例患者死亡,6例死于淋巴瘤复发,1例死于疾病进展,1例死于糖尿病并发症。①临床分期:在31例PGNHL患者中,IE、IIE期患者3年生存率为91.3%。ⅢE、IVE期患者3年生存率为16.7%,P<0.05,有统计学差异;②病理类型:MALT淋巴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85.7%,DLBCL 3年生存率为69.6%,P<0.05有统计学差异;③治疗方案:31例中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12例,CHOP方案化疗15例,其分别的3年生存率为75%、66.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PGNHL是原发于胃粘膜下的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报道患病男女比例为1.2~2.2:1[5],但本组31例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为1.21:1,与文献报道一致。PGNH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本组资料显示,症状以上腹部隐痛、上腹部饱胀不适为多见,可伴有恶心、反酸、食欲减退等,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可伴盗汗、消瘦等B症状。

    内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 PGNHL多起源于胃壁淋巴组织,沿黏膜下层浸润生长,直到晚期才侵犯黏膜,而胃镜活检取材表浅,较小,挤压较严重,典型病变如淋巴上皮病变、Dutcher小体等表现不一定能看到。胃黏膜活检建议镜下活检应深取、多取,对内镜下形态怀疑性的病灶或活检病理组织检查见广泛淋巴细胞增生,应及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密切随访,定期重复活检。相关文献报道PGNHL最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6]。本组31例PGNHL患者中我们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有23例,其次MALToma7例; 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http://www.100md.com(杨玲 皈燕 舒小红 谭榜宪)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