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6年第22期
编号:12964168
叶家山西周古墓群遗骸牙齿患龋率低的原因初探(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4日 《医学信息》 2016年第22期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叶家山古墓群部分遗骸牙齿,以期为研究龋病的病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了M27墓、M84墓、M91墓、M110、M111墓主遗骸牙齿259颗,标明牙位,肉眼观察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病及磨损程度、包括楔状缺损,并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结果 259颗牙齿,发生浅龋1例;楔状缺损0例;牙齿磨耗1度53例、2度60例、3度25例、4度17例,共计155例,占总牙位数的59.85%。结论 西周早期遗骸牙齿磨损程度高,患龋率低。

    关键词:叶家山古墓群;遗骸牙齿;龋病;牙齿磨耗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etiology of dental caries by observing the teeth of the remains of the Yejiashan Ancient Tombs. Methods 259 teeth of remains of Tomb M27, M84, M91, M110, and M111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and the tooth positions were marked. The dental caries and the degree of wear include the wedge-shaped defect were observed visually and recorded, and the dental samples were classified by their lesion degree. Results In 259 teeth, there is 1 case of shallow caries; 0 cases of wedge-shaped defect; and a total of 155 cases of tooth wear accounting for 59.85% of the total tooth-digit which including 53 cases of grade 1, 60 cases of grade 2, 25 cases of grade 3, and 17 cases of grade 4. Conclusion The teeth of remains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have a high wear degree of teeth and a low caries prevalence rate.

    Key words:Yejiashan Ancient Tombs; Teeth of remains; Dental caries; Wear degree of teeth

    被誉为“湖北省30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和“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古墓群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在墓地考古发掘中一期、二期共发掘墓葬139座,发现了比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现研究表明它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最为重要的一次西周考古发现,也是首次对一处完整的西周早期曾国墓地进行全面科学发掘,堪称为改变教科书的考古发现。叶家山古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郊,埋葬着西周早期至少两代曾候。从2013年3月6日二期考古发掘开始到2013年7月28日煞尾,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共清理42具遗骸。死者年龄多在24~35岁,其次为36~55岁。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整理了M27墓、M84墓、M91墓、M110、M111墓遗骸牙齿,把比较完整的259颗牙齿标明牙位。肉眼观察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病及磨损程度、包括楔状缺损。龋病的标准采用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诊断标准系按病变程度分类进行[1],共分为:①浅龋: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或早期釉质龋;②中龋: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时。③深龋: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为深龋,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易于探查到;楔状缺损按缺损程度分:浅形、深形和穿髓形三型;磨耗程度按标准采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耗指数分度法[2],共分为5度;0度:牙釉质表面特征无丧失,牙颈部外形无改变;1度:牙釉质表面特征丧失,牙颈部外形少量改变;2度:牙本质暴露,面积少于牙面的1/3,牙颈部缺损深度<1 mm;3度:牙本质暴露,面积大于牙面的1/3,牙颈部缺损深度1~2 mm;4度:牙齿的颊、舌、牙合面或切缘釉质全部丧失,牙髓或继发性本质暴露,牙颈部缺损深度>2 mm。

    2 结果

    259颗牙齿,发生浅龋1例;楔状缺损0例;牙齿磨耗1度53例、2度60例、3度25例、4度17例,共计155例,占总牙位数的59.85%。提示:西周早期遗骸牙齿磨损程度高,患龋率低。

    3 讨论

    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距今3000多年前,我国殷墟甲骨文就有关于龋病的文字记载[3]。它是造成人类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群的口腔健康。如何预防龋齿至今也一直是口腔界研究的热点。西周时期龋病发生率低,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医疗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周早期遗骸牙齿患龋率低说明古代时期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掌握着相当高的医疗水平和技术,已知道注重口齿卫生和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研究中国史前发达的古代科技[3]。近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微生物致龋机制的研究最受关注。广泛认为与龋病密切相关的是变形链球菌群,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发现有的龋损处菌斑变形链球菌并不高,而有些牙菌斑内虽有大量的变形链球菌群存在,牙齿却不一定发生龋坏[4-5]。尽管目前龋病的预防在利用生物替代疗法、氟化物、窝沟封闭及免疫学方法防龋均取得了一些进展[6]。但我国的龋病仍以其特有的发病特征显示出较高的患龋率,龋病的群体防治仍处于较低水平[7]。这次,我们対叶家山古墓群部分遗骸的牙齿进行研究,虽然样本比较少,时代久远,但牙齿属于人体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它保留和传递着人类活动的大量的信息。我们以期为龋病病因研究和龋病的预防提供新的启发。, 百拇医药(白忠诚 刘俊 白合慧子)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