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010679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9日 《医学信息》 2017年第4期
MRI,脑梗死出血性转变,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MRI和CT检查后,观察组的出血性转变阳性率为96.15%,对照组的出血性转变阳性率为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检查在病灶、形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MRI成像能够更好的观察,且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亚急性期更加具有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影像学依据,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关键词:MRI;CT;脑梗死出血性转变;临床诊断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病症,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高血糖等疾病,另外鼻塞血管的再通、溶栓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1]。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和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式,但CT在临床诊断和检查中成像效果不佳,MRI能够精确定位病灶、形态。本次研究主要对CT和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充分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