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
编号:13079396
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法治疗亨特氏面瘫1例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医学信息》 2017年第16期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92-01

    面瘫好发于冬季和春季,是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病症,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及生活质量。亨特氏面瘫是其中一种难治性的面瘫,临床治愈率低,容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刺络拔罐联合电针法在治疗亨特氏面瘫有一定的疗效,现将病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周某某,男,43岁,私营企业主,2016年1月6日因外地长途出差回来后自觉劳累不适,一觉醒来后,左侧面部麻木不适,左侧耳后及面颊部隐隐红肿不适,未引起重视。2 d后左侧耳后疼痛加剧,耳廓部见多个水泡,头痛,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左侧面部皮肤板滞麻木,不能抬眉,左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味觉减退,漱口时漏水,遂前往某西医医院诊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亨特型”,该院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强的松抗炎治疗以及肌注甲钴胺营养神经,共治疗11 d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左侧耳后及面颊部疼痛不适,耳廓内仍见水泡集簇,患者焦虑万分,现来我院我科就诊。就诊时症状可见: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人中歪向健侧,额纹消失,不能抬眉,左侧鼓腮漏气,左侧面颊部红肿,左侧耳后压痛,左侧耳廓内见多个水泡,口气重,口干,大便秘结,3 d行1次大便,舌红偏暗苔黄,脉浮数。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热证;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亨特型。
, 百拇医药
    治则:疏风散热,活血通络。治疗方法:①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翳风、下关、颊车穴,每次选2个不同穴位点刺,然后拔火罐于上述2个穴位上,每次拔罐5 min,隔1 d行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②针刺取穴:以阳明经及面颊部腧穴为主,局部取穴配合远道取穴。手法以泻法为主。主要穴位:风池(左侧),攒竹(左侧),太阳(左侧),阳白(左侧),四白(左侧),颧髎(左侧),地仓(左侧),颊车(左侧),迎香(左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留针30min,隔1d行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患者共行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仍稍有面部麻木不适感,考虑到患者处于恢复期,拉长治疗间隔,隔2 d行治疗1次,继续治疗10次后痊愈。

    2 体会

    亨特氏面瘫是一种难治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耳道内外皮肤,继而感染面神经而引起面部神经发生炎症、继而水肿及变性[1]。本病需要有效地迅速清除疱疹病毒,若神经组织受损,易遗留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面部美观问题。该病发病病因多由于劳作过度后抵抗力下降感染疱疹病毒,西医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予以激素强的松抗炎治疗、阿昔洛韦抗病毒以及维生素B12或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大部分患者通过采用常规保守治疗不能恢复到患病之前的状态,一般需要手术减压,术后还需要配合对应的康复理疗手段及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亨特氏面瘫在中医学中属于“口眼斜”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病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出现口眼歪斜等一系列症状。《医林改错》中指出:“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斜。”王清任对口眼歪斜的病机作了清晰的分析,乃为风邪阻滞经络而发为此病。王氏[2]提出“络脉以通为用”,面瘫的治则为活血通络祛风。

    临床研究表明,刺络拔罐疗法由于在病患局部进行可以祛除淤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素问·调经论》篇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灵枢·官针》篇曰:“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始刺浅之,以逐邪而来血气”。故该案例中运用刺络放血把淤血排出,同时通过拔罐形成负压,使新鲜的血液流向患处,改善局部微循环,使面部神经的炎症及水肿症状得到缓解消除,促进其修复,恢复面部肌肉功能。临床研究中,孟氏[3]通过研究发现中药结合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亨特氏能活血止痛,迅速缓解急性期肿痛症状与神经组织损伤,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李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亨特氏面瘫的疗效研究[J].光明中醫,2012,27(12):2501-2502.

    [2]王庆其.亨特氏综合征教学查房实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5):12-14.

    [3]孟鋆,刘华新.针药结合治疗亨特氏综合征12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606-1607.

    编辑/成森, 百拇医药(王佩寒)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