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8年第5期
编号:13243017
高血压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5日 《医学信息》 2018年第5期
     Key words: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Essential hypertension;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随着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广泛应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表明[1],糖尿病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但糖尿病前期的糖调节受损(IGR)与血压变异性关系的研究罕见报道。本文探讨高血压病合并IGR患者血糖水平与BPV之间关系,为高血压患者早期筛查发现IGR并积极进行干预,从而改善血压变异性为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全科医疗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所有程序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IFG组(A组)41例,IGT组(B组)42例,IFG+IGT组(C组)40例,并以46例糖耐量正常(NGT)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D组)。
, 百拇医药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依据血压值进行分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糖调节异常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且2 h血糖<7.8 mmol/L的患者为糖代谢正常;空腹状态下静脉血糖水平≥6.1 mmol/L且<7.0 mmol/L定义为空腹血糖异常(impairedfastingglycemia,IFG),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后2 h静脉血糖水平≥7.8 mmol/L,且<11.1 mmol/L定义为糖耐量低减(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二者统称为糖调节受损。②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甲状腺病史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等。

    1.3方法 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高血压病史,记录患者高油三脂、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所有患者于清晨检测空腹血糖,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入组患者携带便携式ABPM:设置监测频率为日间(8∶00~22∶00)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1次,夜间(22∶00~次日8∶00)每60 min自动充气测量1次。检测有效血压读数必须达到监测次数的85%以上,根据有效记录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 h平均脉压差(24hAPP)、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mSBPC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hmDBPCV)。
, 百拇医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四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四组间性别、年龄、体重、高血压病程及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各组生化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各组血液生化指标中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T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各组间血压水平均值比较 A、B、C三组24hSBP、24hDBP、24hAPP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24hmSBPCV、24hmDBPCV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4hmSBPCV最为显著(P<0.01),见表3。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BPV指一定时间内个体血压波动的程度,BPV是高血压患者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降低BPV与降低血压平均值对高血压患者有着同样的重要性[2,3]。糖调节受损(IGR)即空腹或(和)餐后血糖超过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IFG合并IGT 3种类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C组中24hmSBPCV、24hmDBPCV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更明显表现在24hmSBPCV上(P<0.01);C组24hmSBPCV、24hmDBPCV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血压病伴糖调节异常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机制为血糖的代谢异常可引起血管病变[4]。糖调节异常阶段已经存在血管损害,但并未出现心、脑血管临床症状,此时的血管已经出现IMT(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动脉内膜粗糙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壁纤维化使血管僵硬,影响患者血压值变化导致血压变异性增加[5]。糖代谢异常还可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高,自主神经的紊乱从而影响BPV,进而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结构异常[6]。

    高血压病合并IGR患者血糖的水平是导致血压变异性增加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的日间平均SBP明显增加,预示着糖调节异常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大[7]。糖耐量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独立相关,且两者共存时将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症状性心衰的发展速度[8,9]。

    综上所述,对IGR患者早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在合理的应用降压药物减低血压变异性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体内糖代谢水平,对防治相应靶器官损害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百拇医药(段淑婷 王义围 王兆鹏)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