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28865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2期
     关键词: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多发性肌炎;误诊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2.05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2-0189-02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B,LGMD2B)是由DYSF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病[1,2]。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由T细胞介导的以肌无力、肌痛及肌酶谱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LGMD2B与PM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完全不相同,但因临床表现和肌肉活检病理结果相似[3],易发生误诊误治。现报道我院1例误诊病例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9岁,主因“反复双下肢乏力10月,发现肌酶升高3月”入院,患者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爬楼梯、下蹲后症状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未予进一步诊治。3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双下肢乏力加重,于当地社康医院查肌酶:肌酸激酶(CK) 8861 U/L、乳酸脱氢酶(LDH) 820 U/L,至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多发性肌炎”,予激素抗炎及护肝等治疗好转后出院(具体不详)。出院后口服“泼尼松 55mg qd”,治疗1月后复查CK 11743 U/L,下肢乏力无缓解,并逐渐出现双侧大腿肌肉疼痛。于我院门诊就诊查肌电图提示“肌源性病损”,拟“肌酶升高查因:多发性肌炎?”收住院。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咳嗽、胸闷、腹痛,无皮疹、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不适。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姐姐年轻时诊断“多发性肌炎”(具体不详)。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营养正常,主动步态,肺部、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体征,四肢关节无肿胀、压痛,双侧大腿肌肉轻压痛,双下肢肌力V肌,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时查心肌酶:CK 14892 U/L、CK-MB 318.8 U/L、LDH 864 U/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390.9 U/L、谷草转氨酶 AST 204 U/L,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正常;查三大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肾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CA199、AFP、CEA)、甲状腺功能、血清铁蛋白无明显异常;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阴性;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ANA系列+抗ENA抗体谱+血管炎系列等自身免疫抗体均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胸部CT未见异常。双下肢MRI示:弥漫性水肿,符合多发性肌炎改变,结合患者病史,初步诊断“多发性肌炎”,予“甲泼尼龙 60 mg iv qd+甲氨蝶呤10 mg poqw”及对症治疗,双下肢乏力明显好常。双下肢MRI示:弥漫性水肿,符合多发性肌炎改变,结合患者病史,初步诊断“多发性肌炎”,予“甲泼尼龙 60 mg iv qd+甲氨蝶呤10 mg poqw”及对症治疗,双下肢乏力明显好转,1周后复查CK 3794 U/L、LDH 474 U/L、AST 78 U/L,予出院。出院后治疗方案:“甲泼尼龙48mg poqd+甲氨蝶呤10mg qw”。20 d后再次出现双下肢乏力加重,伴大腿肌肉酸痛,并自觉服用激素后症状加重,激素减至32 mg,于我院门诊复诊查CK 9852 U/L、LDH 791 U/L,再次收住院。入院后予“甲泼尼龙 20 mg iv qd”及护肝对症支持治疗,考虑激素治疗后症状反复,近期自觉双下肢乏力症状与激素用量呈负相关,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完善肌肉活检示:(右大腿)送检物可见少量横纹组织,萎缩变性,另见纤维组织增生。抽血行肌营养不良基因检测结果:DYSF基因有两个杂合致病基因,可引起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和Miyoshi肌病,通常均能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修正诊断: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治疗上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加用甲钴胺、腺苷、维生素等营养神经,复查肌酶明显下降(CK 3949 U/L、LDH 376 U/L),下肢乏力缓解后出院。
, 百拇医药
    对患者父母行相同基因检测,结果示:父亲:检测到DYSF基因一个杂合致病突变,与先证者相同;母亲:未检出相同突变基因。

    2讨论

    DYSF基因位于染色体2p13区[4],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基膜蛋白Dysferlin减少或缺失,引起的肌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病[2],临床有LGMD2B和Miyoshi肌病两种表型[5],起病年龄一般为10~30岁,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二者需结合患者基因突变的情况以及临床表现来鉴别[6]。LGMD2B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多以股四头肌及下肢内收肌群无力起;而Miyoshi肌病为远端型肌病,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萎缩,首先累及腓肠肌及比目鱼肌[3]。两者晚期病程均可累及全身肌肉,丧失活动及行走能力。而结合此例患者临床特点,符合诊断LGMD2B。

    LGMD2B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难与其他肌病相鉴别,因此在临床上易误诊漏诊,MRI在其诊断及鉴别中有一定意义[7],但确诊主要靠基因诊断[8]。LGMD2B易误诊为PM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近端肌无力、肌酶谱明显增高、肌电图均可有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可有炎性细胞浸润,不同程度肌细胞变性、坏死[3]。两者亦有临床鉴别点:PM多有对称性肌肉疼痛,还可有关节痛、肺部、消化道等多系统受累表现,查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且激素治疗效果好;LGMD2B多无肌痛,一般不累及其他系统,血沉、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激素治療无效,且多伴有家族史。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时凭临床表现及相应实验室检查不能准确鉴别PM和LGMD2B。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ysferlin蛋白是鉴别两者的关键:LGMD2B肌纤维膜Dysferlin蛋白缺失,而PM患者呈阳性表达[9]。LGMD2B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不推荐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主要以肌肉强化运动及对症治疗为主[10],而个体化管理、预防并发症也很重要。有报道[11]认为泼尼松可加重LGMD2B患者症状,而改变类固醇激素膜稳定性的治疗可能有效。基因治疗如外显子剪接调制[12]等为LGMD2B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百拇医药(刘芳 孙保东 刘冬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