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3493
青春这个大园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知识窗》2010年第4期
     高三那一年,老师告诉我们:“要想成绩好,就不能交朋友!你们看看有哪个状元是一下课就三五成群地呆在一起的?”

    他的话,成为了我青春期孤僻、行为诡异的启蒙和理论支撑。我的高中同学后来形容我说:“每次看到你,你都塞了个破耳机听个破MP3在破路上走。”

    我每天一个人走路,一个人马不停蹄地吃饭,一个人在学校超市采购。后来,就基本上断绝了和同学正常的言语沟通。也许是因为我老是听着耳机,别人经常滔滔不绝地对我说了一大串话我才意识到,拿下耳机十分无知又无良地问:“啊?”于是人们渐渐地就不怎么找我说话了。

    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给自己写小纸条,老师只是规定要写上每天的学习任务,但是我一写起来就悲从中来,控制不住自己,中间还插播我编造出来的文学理论、人生哲理、课堂笑话和生活常识,比如“用手轻轻地击打后脑勺可以增进思维”……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自习或者考试,我在做题的空隙抬头,看到无数埋得低低的头和突出的肩胛骨,总会有一阵莫名的悲愤的眩晕,有时候甚至突然气得两眼泛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感受,只是觉得简直太没天理了。

    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大多数人为了熬夜而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而我没有租房的条件,只能偷偷开着应急灯学习。学到凌晨3点钟,我经常会拎着应急灯在寝室楼里走来走去,一方面是睡不着,另一方面是想偷窥其他人的勤奋程度。2008年武汉的冬天前所未有地冷,我在寂静的走廊里逛来逛去,冻得瞬间没有知觉,隔了好久才有一阵通体导电一般的刺痛。

    凌晨3点钟,很多寝室还都透出光来,他们还在学习,学习,学习。文言文宾语从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博斯普鲁斯海峡、苏联解体的表面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

    应急灯的照耀下,对面的墙上被投射出一个个巨大的黑的弯曲的侧影。

    那一年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饿,每时每刻都在觅食。上晚自习的时候,要是听见细微的撕开食品包装袋的声音,全班就会立刻万籁俱寂,所有人伸脖顾盼,看看是谁有了吃食。

    我记得那个时候坐在我前面的男生有个保姆,每天傍晚给他送晚饭,有时饭菜不好吃,他只吃两口就晾在桌子上,菜香飘过来,我馋得全身阵阵虚脱。

    这种“饿”多半还是心理上的,高三一年每天都处于恐惧忐忑之中,无论吃了多少东西,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在没有任何娱乐可能性的环境中,吃就成了唯一的消遣,考好了就大吃,考不好就狂吃。

    所有的压抑和窒息都自己吞咽消化。面对庞大的审核关卡,人没有个人价值,只有整体价值。他的价值混在没有意识的人群之中,只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纯粹分数,取决于他身上增加了多少驯服温顺的成分。

    在那一年,唯一动摇了高考绝对权威的事情,就是“5.12”地震。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不被允许看地震的图片、录像还有新闻,害怕心情受影响。

    同学违背老师的要求,买了很多报道地震的报纸和杂志,上课压在课本底下看,下课传给同学看。仔细看过的同学,总是要恍惚片刻,慢慢才恢复过来,但是却永远无法彻底恢复。那是一种恐怖,你可以暂时忘记它,被解析几何、模考排名、录取咨询吸引过去,但是你总会回到那里,又让这种恐怖和悲悯成为所有思考的中轴线,因为它从未离开过我们,它是良知的经纬线。

    2008年,青春的小起伏和国家大喜大悲的波动频率重叠交融,难舍难分。2009年,遭遇了经济危机,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的青春会因此缩一点儿水,短一点儿斤两,打一点儿折扣,在严峻现实逼迫的注视下,青春的不切实际好像有点太过奢侈了。

    我想起鲁文·达里奥讲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伊甸园里,有一株最美丽的玫瑰,有一个魔鬼对她说:“你的确很美,不过……你没有用。你看看为生灵提供事物的大树——玫瑰啊,美丽是不够的……”

    于是玫瑰像夏娃一样受了诱惑——心想变得有用。她去请求上帝:“您能把我变得有用吗?”

    上帝回答道:“如你所愿,我的孩子。”

    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青春这个大园子,有点儿美丽,有点儿诱惑,有点儿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若是全拔了无用的劳什子,改种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变成菜园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蒋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