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2年第8期
编号:12742936
舌尖上的鲁菜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知识窗 2012年第8期
     鲁菜,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往前能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是一枚著名的“吃货”,不得其酱不食,祭肉过三日也不食,可见齐鲁大地的人自古就讲究吃得细致。拥有北京烤鸭等名菜的京菜也只是鲁菜的一个小分支,如今的鲁菜覆盖了京津唐东三省,这些地方的饮食喜好非常相近。满汉全席的压轴菜,基本上是鲁菜。

    最近,被业内称为“黑子加吃货”的陈晓卿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头很大,曰《舌尖上的中国》,吊起观众馋虫无数,收视率极高。其中唯独对鲁菜介绍甚少,鲁菜拥趸因此对该片诟病良多。其实,这也不该怪剧组诸位,因为当下多数的鲁菜馆烹饪技艺已经走样,但凡给人留下“油”“咸”“黑”印象的鲁菜,都不是真鲁菜。诸位客官被蒙在鼓里,误把李鬼当李逵了。

    讲到鲁菜的真味,不得不先介绍齐鲁大地。这片土地靠山临海,东有渤海黄海,中有泰山沂蒙,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等都蜚声海内外。齐鲁大地食材之丰沛是历史上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里诞育了孔孟文明,也萌生了一种仅仅佐以食盐,发挥食物本来滋味的烹饪技法,既无川菜之辛,也无粤菜之杂,独树一帜,诞生之初便有中庸之道蕴藏其中。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中原几度易主,鲁菜又吸收了许多其他做法,但基本原则不变,及至近代,仅常用烹饪手法就有六十余种,每种都有固定的称谓。正因为鲁菜味道中和,用料讲究,20世纪70年代的国宴菜谱仍然注明:主要以鲁菜为主,用以招待外宾。
, http://www.100md.com
    鲁菜虽美,为鲁菜证明却并非易事,原因是汤。山东当地有俗语云:“唱戏的腔,厨子的汤。”鲁菜烹饪最重要的环节是熬制高汤,烹饪过程中往往以高汤代替水,因此才能保证味道醇厚鲜美。吊汤是检验一个鲁菜厨师的试金石。旧时讲究,小规模的鲁菜馆子,每天下午也要“吊汤”,一般有三种,分红汤、奶汤和清汤,针对不同菜品。稍微著名的菜馆,汤的秘方概不外传,只有老板和主厨等重要人物掌握,因为汤中还要加各种药材。

    吃一席鲁菜,往往要提前数日预定,因为熬汤至少需要一天时间。高汤讲究的火候和慢节奏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时间和燃料的投入过高,使鲁菜的继承者渐渐废弃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汤”。当代的大半鲁菜馆之所以走样,正是在汤上玩忽职守,要么用水代替,要么调汁代替,失掉了鲁菜最尊贵的鲜美。

    在山东和北京,正宗的鲁菜馆并没有全部关张大吉,国宴的鲁菜厨师大多数都还身怀绝技。在这些大师手下,汤仍然是他们最重视的环节。济南县东巷有家崔氏鲁菜馆,主厨先生年逾九十,头脑尚且清楚,气质如同学者,每日仍坐在饭馆前台,等到下午顾客散尽,监督弟子“吊汤”。为保证食材质量,每日的食材供应十分有限,例如蒲菜(俗称草芽,一种水生植物香蒲的嫩茎),因为当下种植稀少,每天只能提供小小一捆,做奶汤蒲菜或者蒲菜水饺,来晚的食客只能败兴而归。老牌鲁菜馆春江饭店的厨师晚上不到八点便下班回家,来喝夜酒而非来品尝菜肴的顾客,大厨们概不伺候。
, http://www.100md.com
    鲁菜盛名,典籍中记载不少,最生动的要数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里面提到了老北京的鲁菜馆子便宜坊,又曾经提到章丘老板开设的熟食店,大概供应的也都是鲁菜。

    漂洋过海,鲁菜威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继承了中国业内已失传的鲁菜烹饪技艺。东京赤坂地区有一家小小的私房菜馆,馆子不大,每日只接待两名顾客,却让日本上流社会趋之若鹜。老板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名叫佐藤孟江,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本来是移居大陆的日本侨民,因为崇拜鲁菜技艺,曾经在当时鼎鼎大名的泰丰楼拜师,学艺多年,手艺很是精湛。归国后她开设了一家叫做“济南宾馆”的饭店,凭借原汁原味的鲁菜声威大震,许多演艺界和政界的人士把来此就餐视为风尚。因为坚持传统技法,不肯偷工减料,这家馆子每天只能招待两位客人,许多食材要提前用中药泡制。烹饪“食不厌精”,品尝也只能“脍不厌细”,来此就餐,客人无权自己点菜,任凭主厨提供菜单,如西餐一般依次上菜,边品尝边听掌柜的讲述食材的来源和鲁菜的文化。这已经不是吃饭,完全是鲁菜的“味蕾艺术”。

    舌尖上的风暴一旦刮起,可以如微风潜入细雨,也可如暴风卷起狂澜。鲁菜的传奇出现断层,正是因为齐鲁大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得太厚、太重。不过舌尖上的鲁菜,如有兴致,有心人总能品尝到。觅食的过程,大概也是吃货的福祉。, http://www.100md.com(韩双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