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43978
聪明人要下蠢功夫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知识窗》2014年第1期
     若干年前,我在大学中文系里浪荡着光阴,因为终于跳出了农门,又因为必定会有一个“铁饭碗”,所以我每天浑浑噩噩,高中时发誓要考上大学的那股拼劲儿完全不见踪影,人生的目标一片模糊。

    大一结束时,老师说要交一篇庄子研究的论文作为作业,我傻眼了。一个学年里,我在课堂上学到了多少东西呢?作业是一定要交的,于是,我搬来《庄子译注》,翻阅大量期刊,几乎不眠不休,在图书馆里耗时三周,做了两大本笔记,最终,我写出了一篇充满着个人智慧的论文。在当时的我看来,那是一篇多么宏大漂亮的作品!然后,我又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无比自信地向老师自荐了这篇花了我近一个月心血的文章,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有同学为此花费了一年时间!

    不久之后,老师竟然很激动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老师是行业内鼎鼎有名的教授,上课时才进教室,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下课就回去做他的研究,所以几乎不认识学生。但老师信里的每一句话,时隔这许多年,我仍然全部记得。老师说,这是他所见学生论文里最有见地的文字,处处透露着智慧,他可以预言我的未来,如果我够努力,五年内能成为国内学术界一流的高手。信的结尾,老师写了一句话:“聪明人要下蠢功夫。”

    话是记住了,可是,许多年的光阴流逝,我有没有去实践呢?现在回过头来想,功夫还是下了,不过,“蠢”字的含义还没有领悟透,很多时候我更偏向于取巧,以为我当年的三周就比别人一年强,做事不在于“蠢”,而在于“巧”。直到如今,“聪明”的我也没有朝老师指引的方向走,我还是那个平凡的我,无所建树,为人处世近乎油滑。

    无独有偶,就在今天,一位文学界颇有建树的作家与我聊起我的写作,聊到写作中故意用的心机,因为不够朴实而显出的某种拙劣。他说到孙健忠先生的叙事方式,说到一个更蠢的人眼里的蠢人的角度,他说,最聪明的作者,不是要在字里行间倾吐自己的思考,而是用看似笨拙的方式,让读者去思考,聪明的人从来不表现他的聪明,有时候愚蠢反而能让人顺利到达彼岸。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接到老师来信时的踌躇满志,在这个人生的盛夏将末之时,我开始真正思考“聪明”与“愚蠢”的关系。仔细想想,如果每一个聪明人都能悟透“蠢”之智慧,那难道不是最高层次的聪明吗?所谓“大巧若拙”,理出于此。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