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99120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知识窗》2016年第8期
     兄长写信来,说起过去的事:“煪蚊子的火盆忽明忽灭,村子中偶尔传出闹夜孩子的啼哭,月光凉凉地浸润下来,槐树下渐闻鼾声。”眼鼻之中仿佛就有了呛人的辣味,煪出眼泪来。

    煪蚊子的材料是从溪边割来的。那是一种有着红色杆子、柳叶一般的叶子,高度不到一米的植物,密密麻麻地长在水边,浑身散发着辛辣的气味。那时候还没有蚊香,每到夏天,驱蚊靠的就是这种驱蚊草。割断或者连根拔起,压两天,不能晒干。到晚餐时,把小桌子搬到院子里,饭菜端出来,门窗大开,堂屋里放一只火盆,放入驱蚊草,点燃了,以石头压好,盖上盖子。盖上有孔,火辣的烟便开始巡视整个屋子了,蚊子、蛾子、蜘蛛、蠓蠓子开始仓皇飞离。院子里自然也有呛人的气味的,而赤膊的大人不以为意,小孩子在月光下陶醉在老人的故事中忘记了烟熏火燎的滋味。

    “煪”的意思应该很明了了,就是烟熏的意思。“煪”字在我老家读汉语拼音第一声,而字典标注的是第二声,我遵从记忆,读第一声。只有这样,我才能想起那时候的场景和气息。这个“煪”字,在我的故乡语汇中进一步延伸成为“非常麻烦、棘手”的意思。比如说“倒霉”,若要表达“痛心疾首”的意思,就说“倒煪霉”;若是表示“倒霉加后悔”,则说“煪人”。你想想,烟熏着眼睛,难受不难受,当时怎么就不闭下眼呢?

    很多字因为久不使用,都消散在语汇了,按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人是可以选择和作为的,把这些即将消失的词语记录下来,不时地翻一翻,是有必要的。每一个字的诞生,在当时来说都是必要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么费那工夫干吗呢?比如说“烀”字,它与“蒸”“煮”“炖”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蒸是蒸屉下放水,被蒸的食物放在蒸屉上,蒸熟食物的是蒸汽;煮是将食物完全置于水中,长时间保持沸腾;而炖不仅仅水淹过食物,还要用文火慢悠悠地炖烂;烀呢?水不能太多,略低于被烀物,冷水与食物一道下锅,大火烧开,之后小火略焖一下,揭开锅后,以锅内无水为好。煪与熏也是不一样的,熏针对的是鼻子,主要是气味;而煪则主要针对眼睛,主要是指烟,并且煪比熏更浓烈。

    查《康熙字典》,煪解释为“燥”和“火貌”。我不敢质疑编撰者的学问,但在活泼泼的生活里,却不是这个意思。再看别的解释,说煪是江西省鄱阳一带的方言,有烟熏之意。若是放到网上请大家评说的话,无疑这也是不全面的。且不说我所处的皖中南地带用它,据我所知,四川省和湖北省也使用这个字。四川省因为地理的原因,保留了许多古代的方言,比如说“朒朒”,音“嘎”,第三声,是“肉”的意思;“筶”,音“告”,表示“试一下看”的意思。湖北中罗村的“烟煪肉”很有名,这个村的位置也是在大山里。

    这些即将被遗忘的汉字,它们留存着过去的信息,记录着我们一路走来的独特历程,是我们分析文化基因的钥匙,它会让几万年后我们的后人,想象得出我们的生活场景,煪得流下泪来。 (董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