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6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987135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知识窗》2016年第11期
     秋风染黄了村子,徐艳丰坐在院子里编织蛐蛐笼子,他抽出一根细长的高粱秆,剥下外皮,麻利地在空中打折缠绕几圈,再用传统的榫卯咬合固定,一个四角翘伸、形如鸟翅的飞檐便栩栩如生。他手中,绽放出数不胜数的编织品,天安门、黄鹤楼、走马灯……造型巧妙丰富,精致壮观。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高粱秆。”──这是徐艳丰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高粱秆堆满屋子,午饭凉在桌上,他像凝视一朵花儿一样,专注在手中那抹温暖的黄色里,一折一绕,像花蕊婉转,刀锋游走于虚空,浑然忘我,一直到阳光漏进屋内只剩三寸。父母拿这块顽固的“木头”没辙,便由他在高粱的天地里建设江山。

    作为一名从没学过物理学、建筑学、几何学的庄稼汉子,徐艳丰对每件工艺品的要求都极为严苛,耗费几十万节高粱秆,打磨两三年,废寝忘食地拿着高粱秆仔细对比、剪秆、挖槽,以求达到随物赋形的境界。他还修炼出过目不忘的本领,只要看过一眼的古代建筑,回头就能扎出神形相同的工艺品来。

    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为了能制作出更好的作品,徐艳丰将东北和华北的高粱杂交授粉,培育出了粗细不同、颜色均匀、更加坚硬的铁秆高粱,大大改善了普通高粱秆脆弱易毁的弊端,扎出来的工艺品既坚硬牢固,又精美绝伦。

    2015年的一天,徐艳丰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扎刻,双手却控制不住地颤抖,并且越来越严重。他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秋风吹落树叶,心想此刻高粱地应该正涌着波浪吧!

    轻巧的高粱秆像秤砣般,把徐艳丰的心压得沉甸甸。他知道,扎刻之路清苦漫长,在快节奏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岌岌可危,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技艺就会沦落为枝丫上供鸟儿栖息的“鸟巢”。

    “保护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传承下去!”这个想法扎根后,慢慢长成大树,占满了徐艳丰心里的每个角落。只要他感觉身体稍微好一些,就会不顾家人反对,背着一捆高粱秆跑到各大高校建筑系传授这门技艺,几年如一日。这个老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手握高粱秆,原本干枯的秆子像被赋予了生命,筋脉活络起来,寸寸光阴在他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因体力不支,他不得不用胳膊抵着桌子,颤巍巍的如同一棵枯树。儿子不忍见父亲悲伤乌云布满的老脸,放弃了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毅然决然地背负起这艰巨的使命,从19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技艺,距今也有十载时光。

    时间像变了场戏法,让这个默默无闻、潜心编织的庄稼汉子从幕后走上了舞台中央。2016年6月,人民网将徐艳丰的故事拍成视频《徐艳丰,高粱秆里的奇巧天地》。视频中,今年65岁的徐艳丰编织的古代建筑,个个精美绝伦,不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被作为国礼送到了海外。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