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7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10207
南仁东擦亮“中国天眼”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日 知识窗2017年第12期
     在貴州大山深处,藏着一口世界上最牛的“大锅”,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FAST。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大国重器,苍穹之眼,它的主要缔造者就是南仁东。

    南仁东生于1945年,曾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他在大学读书时就游遍了从广州到新疆的大半个中国;在吉林长白山的下放劳动车间,他还成了开山放炮、水道、电镀和锻造的行家里手。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后,他又跑去荷兰求学,之后在日本当客座教授,最后回到了祖国。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与会科学家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此时,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就想在中国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射电望远镜。当时,中国想要建造一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都很难,何况是直径500米、独一无二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为了抢占先机,南仁东担起这个重担,从选址、立项,到奠基、开工,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天眼”的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8个“鸟巢”体育场的大小,最好是能建在一个天然洼地里,南仁东想利用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地貌。从1994年开始,为了选址,他奔波12年,带着上千张卫星图,走遍了贵州大大小小上百个窝凼。在乱石密布的喀斯特地貌中,人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挪过去。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不抓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下去。有一次,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引发了窝凼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南仁东连人带树一起被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才回到垭口。

    “天眼”之艰难,不仅仅在于选址。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电子学、机械、结构、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工程的艰难远超想象,但南仁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2010年,FAST遇到了近乎灾难性的波折。工作人员购买了十余根钢索,进行金属疲劳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如果不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那项目只能放弃。65岁的南仁东亲自上阵,经历700多天近百次的失败,才逐步走出困境。

    “天眼”需要成本近11亿元人民币,南仁东只得到中国各地方去拉赞助,没经费就自己掏钱买火车票。在他的努力下,最后立项申请书上,多出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他曾自嘲:“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南仁东是“天眼”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只需指挥就好,无须亲力亲为。但他竟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金属板,在高空梁上打孔,什么都干。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该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上去。在空中无落脚之地,全程手动操作,稍有不慎人就会摔下来。

    二十年,南仁东只为铸成天眼,2016年9月25日,巨型“天眼”终于睁开。外媒评价:“中国进入了观天时代。”

    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技项目。但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令南仁东原本健壮的身体不堪重负,2017年9月15日,由于肺癌病情恶化,他离开了人间。离开之前,他仍然忘不了毕生夙愿:“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王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