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49466
戒骄戒躁,反求诸己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知识窗》2018年第1期
     “行有所得,戒骄戒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最初接触到这句话是在一次投壶游戏上,意思是如果投壶者的箭矢没有投中,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端得正、投得直;如果很幸运地投中了,也要戒骄戒躁,防止自满的情绪影响下一次的发挥。

    老子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国学,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不可道、不可名的文化;有时候又好像一盏照亮人们心中小路的接地气的明灯。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国学”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时至今日,国人眼中的“国学”依然是各有千秋。我眼中的国学,便是这种即使是在游戏之中,也要戒骄戒躁、反求諸己的精神,也就是行万事必先从自身出发的修身之学。

    自古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留下了千古绝唱般的醒世格言,在千万中华儿女的心中绵延不息。《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诫子书》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论语》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还是在莺歌燕舞、轩榭亭台的唐宋盛世,抑或是八国侵华、虎视眈眈的中国近代,这种从修身做起,直至复兴华夏,拯救人民的伟大思想,无疑是在将普通群众视为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当下,中国已不再是狭隘的“天朝上国”,整个世界也打破了隔阂,成为了“地球村”,所有国家都在文化输出与文化冲击的两条路上行走。在今日的中国,追捧日韩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手捧一卷《论语》的人越来越少;钢琴老师供不应求,古琴老师却无人问津;英语神童越来越多,古诗达人却越来越少。优秀的国学文化在今日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珍爱,而在千里之外的别国,人们却将它们视若至宝。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精神却在如今被冠以“伪善”“虚伪”的帽子,让人如何不痛心?

    一直以来,我很欣赏吕思勉先生的一句话:“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国学并不逊于西方文化,守护国学,是全体青年学子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梁启超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中华少年!”懂得戒骄戒躁、反求诸己的修身精神,由自身做起,感染他人,直至改变社会。试想,这样的青年每多一个,我们是不是距离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更近一步呢?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