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28413
天一阁:452岁的藏书楼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日 《知识窗》2018年第5期
天一阁:452岁的藏书楼

     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它就是452岁的“天一阁”。要了解它的传奇,则要从其创始人范钦说起。

    公元1560年,历任工部员外郎、兵部右侍郎的范钦辞官回到老家鄞县(今宁波鄞州区)隐居。范钦为官多年,酷爱搜集典籍,每到一地都会留心访求,逐渐收藏了大量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书籍。回乡之后,他更是把时间都用在找书、买书和抄书上。随着藏书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便专门开辟出一间“东明草堂”用来存放。

    后来,同乡丰坊的藏书楼不幸遭遇火灾,幸存图书悉数让归范钦收藏,草堂已然不堪容纳。于是,范钦决定专门建一座藏书楼,妥善保管、收藏这些“宝贝们”,并设立专门的阅览区域,以求达成藏读并举的效果。

    1561年,藏书楼开始动工。经过五年的修建,一座六开间、重檐重楼硬山式木结构两层楼房拔地而起。范钦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随后,范钦将七万多卷藏书悉数请入阁中。

    也许是敝帚自珍,也许是爱惜有加,范钦只允许范氏子孙入阁读书,外人不得入内。即便是本家子弟,也要谨遵如下禁令:烟酒严禁登楼;无故不得开门入阁;不得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柜;不得擅将书籍借于外姓者等。

    后人遵守范钦的戒律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673年,当时范家的当家人范光燮出于爱才之心,破例允许异姓之人大才子黄宗羲登阁读书。黄宗羲抓住难得的机会,在阁中读了个“昏天黑地”,并于七年之后写下了名篇《天一阁藏书记》,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黄宗羲的文章让天一阁声名鹊起,却也为日后乾隆皇帝的觊觎埋下了伏笔。乾隆修撰《四库全书》时,向天下征集古籍。天一阁遵旨进呈了638部古籍,其中很多是孤本和珍本。最后,《四庫全书》编完了,乾隆皇帝却不予归还古籍,而是御赐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和一套《平定回部得胜图》、一套《平定两金川战图》抵顶了事。

    天一阁所存的经史子集颇具价值,而另一个镇阁宝物则是地方志。1912年,著名学者赵万里和郑振铎有幸获准进入天一阁,在一堆书稿里发现了大宗明代地方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川等多地的省志、府志和县志,这些地方性百科全书堪称“保存了朱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从晚清到抗战期间,天一阁的藏书经历了无数劫难,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阁中只剩下一万三千多卷藏书,是原藏书数量的五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过多方访求,收回了散佚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也都把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如今,天一阁的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独具特色的是明代地方志274种和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411册。此外,藏书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其中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从未刻印的手抄本,可谓“稀世之珍”。

    从1566年到2018年,天一阁整整452岁了,那些典藏的古籍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成为了宁波的文化符号。 (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