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26794
语言是有声的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知识窗》2018年第6期
     朋友让我帮她去地下室找东西。夏天犯潮,地下室的墙上靠着的那张大大的字匾,长满了点点的黑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就是它。朋友说,当年请人写罢,酬人酒宴,装裱一番,拉它回家,美滋滋地往墙上钉挂。

    可是什么时候摘下来,弃之如敝履了呢?“字不是不好,”她说,“只是,看着它,有些扎心了。”因为数年前,果然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她跌了人生最大的一跤——遭遇家庭变故。如今再说起来,她觉得语言这东西,确乎有些奇怪。

    我倒觉得不奇怪。朋友本是一个心态消极之人,凡事如同林黛玉般喜散不喜聚,所以她的一切行为就约略冲着这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去了。行事的风格和诗里给出的方向暗自契合,也算是导致一个悲剧结果的诱因了。

    《红楼梦》里有一出戏,讲的是贾府过春节,小姐公子们作灯谜儿取乐。

    元春作了一首“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

    迎春所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则是算盘。

    探春作的颇有意趣:“階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原来是风筝。

    而惜春小小年纪,竟然作了一首这样的诗:“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

    贾政当时就不爽快,心内沉思:“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到了宝钗这里,谜底是夜里燃的更香,诗中却有“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样的句子,让贾政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甚至为这几首诗担忧愁闷得睡不着觉。

    事实证明,这几个人日后的命运,皆顺着这几则灯谜儿走下去了。

    也许这并非是什么一言成谶。每个人的未来走向,其实都有许多种不同命运的可能性,就像从现在的时间点,延伸向未来的许多条虚线。话一出口,就把某一条虚线给描绘成了实线,此后的一举一动,都冲着这个方向去了。

    一定是这样。

    一个朋友的会客室,墙壁上挂着一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终句则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你不要挂这个,不好。要挂就挂《沁园春·雪》,你看看,那是什么气势:‘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忘了从哪本书上看来的了,说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比如老师或父母越夸一个孩子“好”,就像给这个孩子下了一个越变越好的咒,于是他会真的越变越好;越批评一个孩子不好,就像给他下了一个越变越不好的咒,于是他会越来越不好。

    果然如此的话,人人说出话来,可不戒慎哉? (凉月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