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10期
编号:13275135
六尺之心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日 《知识窗》 2018年第10期
     一封千里之外的書信送到了北京,送到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手中。信是从桐城老家寄来的,说邻居吴家因为要盖新房,把中间的巷子给占了。那巷子本来归两家共用,现在被吴家人据为己有,成了吴家的私产了。张家不同意,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谁也不敢得罪,干脆拖着不判……信末,张家人希望张英以宰相的威权向地方施压,让吴家人把巷子还出来。

    在清朝,大学士兼尚书衔就等同于宰相。张英看完信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怒火。别说自己是宰相,就算是普通百姓,吴家这么做也是于理不合、于法不遵的。但是,桌案上的《资治通鉴》正巧翻到“唾面自干”的典故,娄师德是唐朝的宰相,待人宽厚,人家骂他乡巴佬,他也不生气,同僚排挤他,他也不报复。张英瞬间冷静下来,一封书信援笔立就,并差人送回桐城老家。

    张家人收信大喜,心想夺回巷子有希望了,打开一看却傻了眼,只见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爷,你的心真大,不计较,还让三尺。

    张家人遵从了张英的意思——撤诉,并从自家宅基地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感到惭愧,竟也退了三尺。闻名的“六尺巷”因此诞生,并存留至今,同时也回答了一个千古之问——“宽容”的宽到底是多宽?

    答曰:六尺。

    从锱铢必较到和光同尘,六尺丈量出了人心变化的距离。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奋起反抗,据理力争,但别忘了,还有一个选项——敞开胸襟,以德报怨。用谦让换取一份共情,生活就会海阔天空,用宽容消弭一场纷争,生活就不会变成战场。

    辞官回乡的张英依旧秉持着那份操守恬淡终老。他的子女受他的影响,人才辈出。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就是他的次子,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只可惜张廷玉没能将父亲的教导贯彻始终,雍正时期的他谦恭忍让,但到了乾隆时期,他少了一份谦让,与满臣鄂尔泰争斗不休,也少了一份宽容,鄂尔泰稍有过失,他就会针尖对麦芒,出言讥讽,令其无地自容。

    盛夏的某日,鄂尔泰脱帽乘凉,堂宇低洼狭小,他看了看四周,没有放官帽的地方,自言自语道:“此帽放哪里才好呢?”张廷玉讥诮他:“这官帽啊,还是放在您老自家头上为妙。”鄂尔泰气愤不已,一连郁闷了好多天。到了朝堂上,二人以及各自党羽的攻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然而,锱铢必较并未让张廷玉在权力的斗争中占据上风,反倒被乾隆斥责为“负恩植党”,差点晚节不保。张英与吴家,各让三尺,用宽容解决利益的冲突,缔造了佳话;张廷玉与鄂尔泰,咄咄相逼,把职场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两败俱伤。

    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莫言《檀香刑》, 百拇医药(沈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