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10期
编号:13275140
被逼出来的《蓝色狂想曲》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日 《知识窗》 2018年第10期
     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15岁开始流行音乐的创作,21岁凭借一首《斯万尼》蜚声全美,不过,他还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严肃音乐家。后来,在一次与传奇作曲家勋伯格的巧遇中,格什温急切地向勋伯格表达了自己想拜他为师的愿望。勋伯格回答说:“我也许只能使你成为一个糟糕的勋伯格,而你已经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格什温。”

    这话让格什温失望的同时,也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严肃音乐的料。不久后,美国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家邀请格什温为乐团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格什温从来没写过交响乐,所以声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而这位指挥家则因为非常欣赏格什温,不仅不轻言放弃,而且第二天还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20天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并且由他本人親自担任钢琴独奏。

    格什温看到广告后大惊失色,质问指挥家为何要令他出丑。指挥家微笑着说:“反正,全城人都知道了,你看着办吧。”格什温思来想去,觉得不写比写让他声誉扫地的概率要大得多,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邀请”。

    格什温逼着自己全神贯注地创作,写了删,删了写,废寝忘食,终于在两周内完成了除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之外的全部曲谱,并为之取名为《蓝色狂想曲》。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只能在首演时即兴创作。

    令格什温没想到的是,《蓝色狂想曲》竟大获成功,格什温的名字在美国再度升温。自此,格什温一跃成为世界级作曲家。, http://www.100md.com(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