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12期
编号:13265981
盏底之华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日 《知识窗》 2018年第12期
     中国瓷器万千种,而它以叶入盏,点木成金,成为千余年来的茶席至尊。看到它的第一眼,你就会啧啧惊叹,一只黑釉敞口浅腹茶盏,触感柔滑,天然淳雅,重量不过百余克。最奇妙的是,它的盏底静静地躺着一片叶脉清晰的树叶,看似突出,却与盏底齐平,注上茶水,便如一叶扁舟随茶水漾荡沉浮,清幽澄静,颇为奇趣。这便是产自江西吉州窑的宋代名瓷——木叶天目盏。

    木叶天目盏的历史可溯及宋末。据《西天目山志》记载,宋末元初,杭州西天目山的佛教活动处于鼎盛时期,不少国外高僧前来参禅问法,其中以日本为最。至南宋时期,日本高僧将西天目山各寺院中招待贵宾的茶具木叶盏带回日本,因“天目山”之佛缘,故将其命名为“天目盏”。天目盏曾为禅宗寺院僧家专用器物,随后渐渐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后入宫廷为宋徽宗所爱。相传,木叶天目盏是艺人制窑时因一片叶子偶然飘入而造成的。树上的一片叶子,飘落于盏坯中,因一种偶然的机缘遂成就了永恒的艺术精品。
, 百拇医药
    然而,木叶天目盏的烧制程序烦琐难控,对火候的掌握也非常微妙,天气、柴火的干湿、装窑的疏密,都会影响木叶天目盏能否由泥胎蜕变为“体露金风”的茶盏,故常有“一窑生一窑死”的说法。而其制作技术早在元代就已失传,所以木叶天目盏存世量极少,现仅有十余只,分别馆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江西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美术馆等。

    木叶天目盏制作工艺的神秘,引起了国内陶瓷研究家和文史学家的关注,他们研究推断出木叶天目盏烧制的三种方法:摘取树叶,经特殊处理除去叶肉,将剩叶茎脉沾釉贴饰于已施黑釉的盏壁;将树叶反面涂抹釉粉或色粉,置于施釉盏内;将湿坯拓印鲜叶后施釉,揭去树叶后,在无釉叶纹部涂以黄釉。然而,吉州窑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映山,苦心孤诣十余年,最终用古法烧制出断代了七百多年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使此技艺涅槃重生,得以传承。伍映山一直坚持只需在施釉的盏内放入木叶,再入窑烧制即可,而陶泥也坚持用当地的天然泥土,釉水用当地天然泥土、草木灰制成。他認为,木叶天目盏本就是“大道至简”,讲究的就是浑然天成。
, 百拇医药
    作为最难烧制的顶级瓷器之一,要想用古法烧制出一窑完美的木叶天目盏,除了前期工作得做到尽善尽美,最关键也最艰难的是最后的柴烧工艺,这也是所有工序里最难用现代技术代替的步骤,稍有不慎整窑瓷器都会沦为“次品”。整个柴烧过程需要人力添柴,凭经验控制窑内的温度,一只木叶天目盏需不断火烧九至十个小时,窑内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直至12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使釉料产生高温反应,木叶才能融化,并留下清晰的轮廓覆于盏内,于釉色融于一个平面之内,用手触摸平整光滑。温度低了,木叶无法与釉面融合;温度高了,木叶便会融化消失。只有凭一次次失败,摸索出最佳温度点,木叶才能与釉面完美融合,留存世间。

    一片宋朝的树叶,任性地飘落在吉州窑中,历经传奇,将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态,带着窑火的温度传递到今天,昭示着我国古代匠人的艺术智慧与审美情怀。从此,每一个风起叶落的时刻,也都有了新的美意。, http://www.100md.com(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