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20年第2期
编号:13429085
一颗叫作叶培健星的小行星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日 《知识窗》 2020年第2期
     75岁的叶培健已经在航天深空探测领域整整奋斗了53年,为之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位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被授予了“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

    2004年,我国月球探测计划迈开了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启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叶培健院士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在没有任何经验、数据参考的一张探月白纸上,先后攻克了月食問题、轨道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07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十三天后进入月球环绕轨道展开科学探测,嫦娥工程的第一步——“绕月”顺利完成。

    第一步成功迈出,让叶培健和他的团队信心倍增,更有了不懈前行的动力。接下来,2010年和2013年,“嫦娥二号”与“嫦娥三号”相继成功发射,前者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全月图,后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航天器送到月球,并实现落月的国家。而2019年1月登月的“嫦娥四号”更是意义非凡,它首次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次,叶培健格外激动,因为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航天实力。从此以后,别人不能再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 百拇医药
    1945年1月,叶培健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市的一个军人家庭,填写大学志愿时接受了父亲“我们国家需要强大空军”的思想。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国的航天技术还比较落后,为了掌握先进技术,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之际,叶培健就前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在那里,叶培健以努力刻苦而出名。当地一家报纸曾写过他的专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努力?”他说:“国家派我出来学习,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临近毕业,他从来没有想过留在富裕之国,他说:“我这个人民族自尊心很强,在国内干,是为自己国家干的,在人家那儿干,钱挣到了,但那是替别人干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叶培健回国了。

    在回国后的工作中,因为叶培健“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所以他总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他参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设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他是第一个实践把电测与总体分开的人;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人。特别是“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创举,更是他敢于挑重担的结果。“嫦娥四号”原本属于“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执行任务成功后,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四号”再落在月球正面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叶培健便建议落在月球的背面。可当时有专家认为没有必要冒险,还是落在正面更保险。叶培健据理力争:“搞科学探测,就不应该怕失败,就要敢挑重担,每一步都要有创新。”正是这样的坚持,才迎来了探月史上的世界第一次。
, 百拇医药
    2017年1月,为表彰叶培健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健星”。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后,叶培健又给自己加了担子:“要把‘嫦娥五号’做好,要把火星做好,同时把小行星的工程立项做好。”可面对叶培健的执着,很多人表示了不理解,甚至持怀疑态度,去月球干什么?为什么要探测火星?这能带来多少GDP?

    叶培健听到这样的疑问,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他心平气和并郑重其事地予以解疑:“我认为宇宙就是海洋,不要以为今天看起来没有用处,未来的太空权益,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去争取。因为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就去不了了。另外,很多科学的探索价值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朗的,不是说今天干什么,马上GDP就增加多少。过去谁知道海洋里有石油,海洋里面还有那么多矿藏,更何况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月亮、小行星上有很多资源可用,所以我们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一点。”

    原来,月球就是太空中的“钓鱼岛”,形象的比喻、理直气壮的条分缕析,强调了探月工程既是国之重器,又与人民的生活分不开。叶培健的忧患意识与高瞻远瞩的眼界,令人佩服。, 百拇医药(胡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