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57676
烹调别太“贪鲜”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吴剑鹏
第1页

    参见附件。

     “味道鲜美”几乎成了人们吃到一道好菜的特定形容词,不过从医学的角度看,如果过分追求鲜美,反而不利于健康。

    食物中的鲜味有40多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氨基酸类、核苷酸类和有机酸类。常见氨基酸类的鲜味物质为谷氨酸,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味精,它的化学名称为L-谷氨酸钠,就是谷氨酸的钠盐;常见的核苷酸类鲜味物质为肌苷酸、鸟苷酸,肌苷酸广泛存在于肉类中,而鸟苷酸则主要存在于菌类中;常见的有机酸类鲜味物质为琥珀酸钠,在肉类中少量分布,而在贝类中含量最多。

    对于鲜味的喜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如果一味追求食物鲜美而过了界,也会对身体带来伤害,比如易诱发痛风。引起痛风的嘌呤就是核苷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也就是上面我们讲到的第二类鲜味物质。

    各类鲜味物质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也可以合作无间。三种鲜味物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相乘效应。换句话说,就是里面的鲜味物质并不多,对身体害处很小,但是鲜味效果却大增,“事半功倍”。举个简单例子,把95g味精与5g肌苷酸混合,所呈现的鲜味相当于600g味精的呈鲜效果。

    比如说,在烹调中我们可以通过食材搭配来达到最佳的呈鲜效果。将富含肌苷酸的动物性食物与富含鸟苷酸的菌类食物相搭配,例如“小鸡炖蘑菇”。因为鲜味物质只有在含有食盐的情况下才能显现鲜味,汤中加点盐也能起到增鲜的效果。另外,鲜味物质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的食材,选择炖、煮的烹调方式,可以使得鲜味更充分绽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