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5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586196
4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9期
     【摘要】目的: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与诊断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2例冠脉造影患者,其中共筛选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58例。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造影未发现心肌病变或任何异常的患者行运动平板检测。结果:冠状动脉正常者29例,冠心病患者17例,冠状动脉痉挛1例,肌桥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例。运动平板检查18例患者,其中2例检查结果呈阳性。结论:冠状动脉肌桥、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冠心病患者占比最高,临床可根据缓和神经功能以及心电图ST-T形态改变或改变部位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因;ST-T形态改变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指的是从解剖上看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但患者临床并无乏力、胸痛等相关症状[1]。针对这一情况,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察觉异常,极易发生漏诊,延误患者治疗[2-3]。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与安全,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与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2例冠脉造影患者,其中共筛选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58例,对其临床病案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68.4±7.3)岁。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扩心病7例,频发室早5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全体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其中ST段水平下移者27例,前壁23例,有动态改变者4例,其中2例ST段有动态改变。T倒置16例,前壁11例,前壁11例,下壁5例,ST段上斜性移7例。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室肥厚5例,风心病2例,肥厚型性疾病2例,舒张功能障碍6例,剩余收缩功能正常者,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功能异常。全体患者均已排除水、电解质紊乱或其他药物影响引起的ST-T改变。

    1.2方法

    全体患者均给予心电图、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检测数据,并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者冠脉内推注磷酸甘油200μg。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造影未发现心肌病变或任何异常的患者行运动平板检测。

    2结果

    经造影检查,共筛检出冠心病患者17例,严重狭窄者占比85%。冠状动脉正常者29例,冠状动脉痉挛1例,肌桥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例。其中,ST段水平下移的27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为冠心病;ST段发生动态改变的2例患者中,均为冠心病患者。ST段上斜性移的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正常。对2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18例患者行运动平板检查,其中2例检查结果呈阳性。

    3结论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常用手段,其中,ST段表示心室除极终了到心室开始复极的时间,T波表示心室复极[4]。缺血性ST-T改变是由心肌缺血时,大量钾离子岁葡萄糖深入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发生“过度极化”,进而引起心电图等电位线升高逾越零线。当心肌彻底除极后,缺血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电位差降低直至消失,此时ST段呈下降现象。同时,电极位心肌缺血、复极时间通常较正常心肌明前更长,所以心电图会出现倒置T波。本组研究中,经造影检查,共筛检出冠心病患者17例,严重狭窄者占比85%。冠状动脉正常者29例,冠状动脉痉挛1例,肌桥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例。其中,ST段水平下移的27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为冠心病;ST段发生动态改变的2例患者中,均为冠心病患者。ST段上斜性移的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正常,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ST段动态改变具有特异性,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另外,严重病变者无侧支循环形成时,认为无症状原因或与高通绝阈值有关,且前壁ST-T改变较下壁诊断冠心病灵敏度更高。

    缺血性倒置T心电图改变以升支与降支对称性为主要特点,其中,顶端多为箭头装,多个前壁胸前导联可同时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T波倒置与前降支近段或左主干狭窄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T波表现,判断血管狭窄严重程度[5-6]。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冠脉痉挛、肌桥等均可引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初步分析认为与心肌对氧的供需矛盾有关。心肌病变、瓣膜病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同样可引起无症状性缺血。本组对2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18例患者行运动平板检查,其中2例检查结果呈阳性,认为是由运动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动脉舒张受损。另有研究人员发现,体位、饱餐等均可引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由此看来,功能性ST-T改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无症状心肌缺血病因很多,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冠脉痉挛、肌桥、瓣膜病变等均可致其发生,患者体位改变、过度换气等同样可引起ST-T改变。故认为ST-T形态改变和改变部位在其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筛查准确率,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诸多可靠依据。针对高危患者,还可联合运动测试进行确诊,以便实现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早期干预,改善患者近远期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喜烈,周军荣.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4(5):32-33.

    [2]杨春,杨艳萍,李旭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2,3(5):56-58.

    [3]崔梅花.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1):142.

    [4]周军荣,卢喜烈.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2):129-130.

    [5] 伍建军,李乔化.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6(3):114-117.

    [6]王彤,张虹,刘月霞,等.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2012,8(18):154-155. (傅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