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护理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288819
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陈青莲 李立杰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UA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博璞青)0.6 ml,2次/d腹壁皮下注射,共用10 d。结果:低分子肝素钙使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发病时ST段压低明显改善,APTT与PT均有显著改变,但无严重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肝素不需特殊血液学监测,应用方便,安全可靠。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不稳定性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118-02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药物抗凝至关重要。2005~2010年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博璞青)治疗不稳定心绞痛9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住院患者90例,男44例,女46例,年龄44~78岁,每例均有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每日发作2~6次,ECG示ST段明显压低,均符合WHO诊断标准。90例患者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28例,恶性心绞痛22例,变异性心绞痛20例,梗死后心绞痛20例。经检查无以下情况:①近3个月内颅内出血史;②凝血功能障碍;③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80/120mmHg;④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凝药物。将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61岁,其中高血压24例,糖尿病者11例.高脂血症者24例,对照组46例,男22例, 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血压者36例,糖尿病者12例,高脂血症者18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下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倍他乐克25 mg,1次/d,欣康40 mg1次/d口服1个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博璞青)0.6 ml,2次/d腹壁皮下注射,共用1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发作时ST段改变,凝血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凝血指标比较见表1。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时ST段压低明显改善,应用低分子肝素后APTT及PT明显延长。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腹壁皮下淤斑3例,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使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发病时ST段压低明显改善,显著提高心绞痛的缓解率,虽然APTT与PT均有显著改变,但无严重出血倾向。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继发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若进一步发展可致急性心肌坏死甚至猝死,因此临床上抗凝尤为重要[1]。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酶降解后的产物,作用机制是通过分子中特异的戊聚糖序列与抗凝血酶I中的赖氨酸残基结合加速抗凝血酶Ⅲ灭活凝血因子而产生抗凝作用[2],其抗Xa活性与抗I a之比为4 ︰2~2︰2,很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具有促纤溶作用,影响血小板聚集,有更强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出血的危险性较小。皮下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90%,半衰期2~6 h,作用时间长,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受血小板因子N中和环境作用少,有较好的预期剂量反应[3],可皮下注射,不需特殊血液学监测,应用方便,安全可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