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154017
中医五行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五行理论;中医;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14-04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导师闪光勋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五行学说用于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

    1五行决定人体健康的理论依据

    《内经》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观点,其所谓天地之气即阴阳五行之气。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以极精简的言辞陈述了其对五行学说的认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贵在五行流通和动态平衡。如五行能保持流通运行和动态平衡则身体健康,若五行中某一行过强就会使其他某一行受到严重的克、泄、耗,导致本身的亢旺之灾。过弱则自身的特性被压抑而不能自由显现,使对应脏腑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太过或不及都会破坏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体的平衡,导致疾病。

    2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易经》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把宇宙万物纳入五行八卦系统之中,并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中医最早将其取象比类方法和五行理论引入医道,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制定治疗原则,判断邪气盛衰,疾病传变,转归和预后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