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7460
自拟中药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56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畅晓燕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心悸;中医药疗法;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45-02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它可由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心脏病、以及非心脏性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近2年来笔者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标准。心率在60次/min以上,呈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如各型早搏、阵发性室上速、心房纤颤等。(2)中医诊断标准:自觉心跳异常,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精神紧张,心悸不安。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常有情志刺激,惊慌,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1.2一般资料2010年8月~2010年11月共治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52~74岁,平均60岁;病程1个月~10 a,平均13个月。其中,房早23例,室早25例,阵发性室上速6例,阵发性房颤2例。对照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50~78岁,平均62岁,病程2周~10 a,平均11个月。其中,房早22例,室早27例,阵发性室上速4例,阵发性房颤3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方治疗,方用生黄芪3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9 g,丹参30 g,川芎15 g,红花9 g,赤芍15 g,黄连10 g,香附9 g,佛手9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用法:水煎服,1日2次。胸痛明显者加王不留行、三棱;食少苔腻者加半夏、瓜蒌、薤白;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远志;肢肿尿少者加桂枝、炮附子、车前子等;口干舌红苔少等阴虚明显者加玄参、生地、百合。对照组:口服心律平片150 mg,每日3次口服;辅酶Q10胶囊10 mg,每日3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9月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显效: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明显改善;过早搏动消失;阵发性室上速或心房纤颤发作基本控制或频发转为偶发;有效:心悸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过早搏动次数较治疗前缩减50%以上,或频发转为多发,或多发转为偶发;无效:心悸症状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无改变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临床痊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0.4%。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近年来多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亦表现出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数有引起猝死的报道。而中药现代药理已证实黄芪中所含的黄芪皂苷可以抑制Na+-K+-ATP酶和抗自由基损伤,稳定细胞膜,改善心肌营养和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而黄连中含有的小檗碱具有心脏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