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7394
针刺结合耳压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4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王花蕾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针刺;耳压;特发性眼睑痉挛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55-01

    特发性眼睑痉挛是以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为表现,抽搐的频率和时间不等,轻者眼轮匝肌阵发性、频繁的小抽搐,不影响睁眼;重症者抽搐明显,以致睁眼困难、影响视物,引起功能性失明。临床上将眼部及其周围组织无器质性病变的眼睑痉挛叫特发性眼睑痉挛。常起于单侧,日久延及双侧,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扩散至一侧面部和口角,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大多病因不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耳压治疗该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80例2008~2011年就诊于本科门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最小者24岁,最大为72岁,平均58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个月。全部患者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纳可,眠欠佳,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属虚证。

    1.3排除标准(1)MRA扫描有血管病变。(2)眼部及周围组织有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针刺取穴:双侧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合谷、风池、百会、患侧四白、攒竹;背腧穴(膈俞、肝俞、脾俞);操作方法:①背俞穴直刺0.5~0.8寸,不留针;双侧太冲、患侧四白直刺0.5~0.8寸;百会顺督脉循行的方向平次0.5~0.8寸,其余穴位直刺0.8~1.2寸,三阴交、足三里采用重插轻提补法,其余穴位均平补平泻,施针从足部穴位至头部穴位,留针20 min,10 min时行1次针,隔日治疗1次;耳压:眼、神门、肾上腺、皮质下、脾、肝。嘱患者每个穴位每日按压3次,每次每个穴位顺时针方向揉60次,3天换1次,双耳交替进行。(4)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取穴与治疗组针刺取穴一致;操作方法及疗程与治疗组针刺治疗方法相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按ALBERT等[1]痉挛强度分级进行评估: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加;Ⅱ级,轻度,眼肌、面部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如功能障碍影响工作、行走、不能开车、阅读等。痊愈:Ⅲ~Ⅳ级降低至0级;显效:痉挛分级下降≥2级;有效:痉挛分级下降1级;无效:痉挛分级无降低。复发标准:痉挛强度上升≥Ι级。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愈显率/%治疗组4015156275.0对照组4081515257.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祖国医学中无特发性眼睑痉蛮病名,归属筋惕肉瞤范畴,相当于胞轮振跳,又名瞤目,其常缘于过劳、久视、睡眠不足等,责之于肝脾二经病变。《证治准绳•七窍门》载 “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血虚生风,虚风上犯清空,扰乱头面经脉,,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胞睑抽动不休;《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病机在于肝脾气血亏虚,患者证属肝脾两虚,故治疗上以补肝脾,养气血为主。取背腧穴,膈俞为血会,以及相对应脏腑肝俞、脾俞,气至即取针。三阴交与足三里共同作用有扶正培元,补气养血的功效。气血通畅,方能邪祛痛定。本病为经筋失调,病在阳明经筋,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有调和气血,熄风止痉之功,《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四白、攒竹取其近治作用,与合谷穴有协同作用共治眼疾。百会属督脉,气海为任脉,共同协调,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灵枢•口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对有关耳穴的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经络之气血通畅,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验研究反复验证了相应耳穴与患病内脏存在相关性,并有相对特异性[2]。本病标为眼,主穴为眼穴,内外对贴;本为肝脾两虚,耳穴取肝、脾,补益肝脾之气,且肝开窍于目。肾上腺,解痉祛风,神门、皮质下补髓安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5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