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7380
试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付新伟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针对目前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影响研究的现状,本文将其从形神之论促使中医重视望神、望形态;精气神学说拓展了局部望诊的生理及病机阐释;脏腑功能理论促进了局部望诊的脏腑定位诊断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道家;中医;局部望诊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7-02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十道九医”的说法提示“道”与“医”关系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形神之论促使中医重视望神、望形态

    作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的老子和庄子,都强调了“神”的作用,追求形神俱存,形神相依,并把形神相依作为生命存在的基础。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汉朝的淮南子则继承发展了上述观点,如《淮南子•原道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进而提出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原则。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受到这种哲学观点的熏陶,认为人体是“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的整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如《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阐述了人体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中医望诊极其强调望神、色、形、态,通过局部望诊诊查人体各部神的情况,如望目观眼神、望舌观察舌神等,并将面色、目、精神、意识、思维、呼吸、活动等大量各个局部望诊的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人体整体神的状态结论,如望到面色晄白而无光泽,两目晦暗,呆钝不灵为失神;两目乏神,面色少华,为少神的征象。

    2精气神学说拓展了局部望诊的生理及病机阐释

    精、气、神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老子》中就已提出“精”与“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则提出精气为万物本源,书中有精生“五谷”、“列星”等万物的观点。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管子•内业》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要素的观点,早就出现在《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是道家理论的核心内容。

    道家的精气神之论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体系及其它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精、气、神内容的丰富记载,因《黄帝内经》诸篇先后著成于先秦与汉代,故此其精气理论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对物质世界本原的解释,渗入到研究人体生命变化的中医学理论中来,对《内经》的自然、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其精气生命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中医认为,精有形为生命本原,气无形为生命的动力,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为生命的主宰及体现,也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心为主的五脏之精气及其运动为基础产生的”[2]。而精气观念又是藏象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成了“肾藏精”这一重要命题的产生。一般来说人体精、气、神正常,则身体健康;若精、气、神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临床上了解就诊者精、气、神充沛与否,是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诊察内容。如观察到就诊者耳轮肉厚而润泽,耳聪目明,骨骼坚实,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正常,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是为肾精充足;如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为先天肾精不足。见就诊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活明润是心气充足;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致是肺气充足;如见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口涎自出,崩漏肌衄,苔腻,则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见口张不闭,为肺肾之气将绝。见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是为得神;反之,可能是少神、失神等;见舌色红活明润,运动灵敏是为舌有神,反之为舌无神。见双眼瞳神散大,为神的散失等。

    3脏腑功能理论促进了局部望诊的脏腑定位诊断

    中国古代道家认为:人体由脏腑组成,脏腑是人体功能的承担者,五脏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五脏功能受损,则人体患病。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有:“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道家的脏腑论和五志对应五脏的思想,对中医藏象学说、五脏与情志的关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如学者提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和《灵枢•本神篇》所说的五脏藏五志是一致的[3];而《庄子•外物》说:“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提出心有感知的功能,此说影响到中医“心藏神”理论的产生;道家提出精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提出了肾主持人体生命生长、生殖、发育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提出“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渊源[4]。所以在道家脏腑功能理论对促成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促成中医思外揣内、见微知著诊断原理的产生、进而最终形成中医的脏腑辨证,脏腑定位诊断功不可没。临床通过观察局部表现,可以测知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如见面色萎黄为脾气虚;肌衄日久,面色浅淡为脾不统血;耳道流脓黄稠,为肝胆湿热;大便完谷不化日久,属脾肾阳虚;面色青紫,为心阳不足,寒邪凝滞之心脉痹阻;舌尖色红,多为心火亢盛等。

    综上所述,中医局部望诊形成和发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把握这一点,有利于正确理解及阐释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寨华,于峥,杨威.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内经》精气理论构建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

    [2]杨梅,王寅,胥筱云,等.中医精气神学说与傣医五蕴学说的比较[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