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81017
蜂针蜇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36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谭保华 王苏娜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蜂针;顽固性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50-02

    蜂针是采用蜜蜂尾部蜇针,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将蜇针刺入人体穴位,具有“针、药、灸”3种作用,起到了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是一种自然而特殊的针法。笔者运用蜂针蜇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3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9~81岁,平均41.2岁;病程3~15个月,平均4.6个月。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20~83岁,平均40.5岁;病程2~24个月,平均5.3个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蜂针治疗,全部采用家养中蜂,治疗方法及步骤如下:蜂针过敏试验:凡实行蜂针治疗的患者,必须先做蜂毒过敏试验。皮试方法: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处,作常规消毒,用游丝镊从活蜂尾部将蜇针拔出,刺入皮肤0.5 mm,点刺下随即拔出,观察20 min,如仅在局部出现微红肿,疼痛反应,时间短,不扩散,无全身反应者,属非特异性毒性反应。24 h后再观察有无广泛的局部剧烈疼痛、红肿、奇痒等反应及皮肤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腹痛、心悸、乏力、发热等全身反应。如无此类反应者,可予蜂针治疗。反之凡出现特异性毒性反应者,不宜施治;选穴:取患侧阳白、巨髎、颊车、下关、足三里、合谷;配穴:视病情随症加减;操作方法:用游丝镊夹住活蜂的蜂腰下段,直接用蜇针刺入所选穴位上,2~3穴/次,留针15 min;蜇针刺入后蜂毒迅速排入体内,皮肤上见到红肿迹象,或微痛;反应有轻有重,反应较重者应严格掌握蜂针剂量及适宜地选择穴位。隔日1次或隔2日1次,据辨证施治,随症加减,10次为1疗程,休息5~7 d,再行第2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选穴:阳白、巨髎、颊车、下关、足三里、合谷;配穴:视病情随症加减,操作方法: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1.5寸毫针针刺,平补平泻,至局部酸胀或放射感后留针,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疗程:隔日1次,据辨证施治,随症加减,10次为1疗程,休息5~7 d,再行第2个疗程。2组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判定[1]。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皱额等动作与健侧对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口角对称,眼睑闭合良好,鼓腮、耸鼻、皱额等动作与健侧略有不对称;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4 讨论

    蜂针(毒)有高度的生物学及药理学活性,直接对细胞起溶解的作用,使蜂毒中的抗炎、抗凝血、抗高脂等成分迅速进至体内而起治疗作用[2~3]。腧穴经蜂针刺激后,引起穴位皮下血管反射而收缩,随即收缩的血管再次扩张导致皮肤充血,提高了针刺部位的血液循环,即加强了面部各经气的运行,又平调阴阳,有利于缓解面部肌肉、经筋纵缓不收等症,并加速面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还有蜂毒中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刺激周围神经,调整并修复神经的作用。

    本组患者经蜂针蜇刺治疗后,蜂毒在经络腧穴上起到了持久长效的刺激,特别是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培土生源,加之蜂毒还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既有强壮保健又有蜂毒之独特功效,更可起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蜂针蜇刺法治疗顽固面瘫,疗效肯定,集“针、药、灸”三者结合的一种复合疗法,又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因此本法应用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