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75644
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概述(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2期
     摘要:临床上针刺得气的判断多依靠主观感觉,本文从针刺得气后腧穴局部和远离腧穴部位的各种变化以及电针参数和针刺手法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有关得气的客观研究情况,提出了运用客观参数来替代主观感觉判断得气的方法,有益于针刺治疗法规被更广泛、规范地应用。

    关键词:针刺;得气;客观参数;量化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60-02

    得气,是针刺腧穴产生的一种经气感应,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但针刺得气具有主观化、多样化的特点,其是否产生、具体表现形式及维持时间的长短受到患者个体差异、医者施术手法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运用现代化医疗检测仪器从微观、量化的角度,寻求一种客观参数来反映针刺得气的研究日益增多。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已开展的研究予以概括。

    1以腧穴局部为研究内容

    腧穴为针刺刺激的直接作用点,是针感的直接感受部位,不少研究者就得气时毫针所在的解剖位置,针刺前后腧穴局部肌缩活动、血流动力学、皮温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郝治中等[1]利用CT扫描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后针尖部位的腹部横断面,发现得气层与腹腔神经丛及腹腔神经节关系密切。刘志朋等[2]发现针刺腧穴得气时,腧穴处有肌电信号发放,肌电信号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邓丽芬等[3]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得气点和非得气点,记录小腿肌肉收缩力,发现得气与否影响电针肌缩反应强度,足三里得气点位于皮下2.73cm处,范围小于1cm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