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037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86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3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乳性黄疸86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寻一种不中断母乳喂养,不需住院,简便、有效的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将159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在不停母乳喂养的情况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3例)用思密达口服,治疗组(86例)予中药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思密达口服,治疗5d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消退例数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思密达对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是适合门诊治疗简便、经济的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母乳性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29-01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惯用的治疗方法是停止母乳喂养改用处方奶或住院光疗。本院从2007年5月~2010年5月,用茵栀黄联合思密达在门诊不停母乳喂养的情况下治疗母乳性黄疸8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59例均为门诊患儿,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拟定。除外溶血、败血症、甲低、乙肝、有家族性黄疸史及药物因素等,而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的母乳喂养儿,生理黄疸期已过,胆红素持续高于生理性黄疸上限者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就诊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平均(287.36±73.83)umol/L,对照组平均(283.772±71.31)umol/L。2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次3mL,3次/日,思密达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对照组单服思密达每次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2组都不停喂母乳,也不加用其他治疗黄疸的药物和方法。上述方法治疗5d复查血清胆红素值。
, 百拇医药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d后皮肤黄疸明显消退,测血清胆红素<119.7umol/L;有效:皮肤黄疸大部分消退,测血清胆红素值119~171umol/L;无效:皮肤黄疸消退不明显,测血清胆红素>171.0umol/L。

    2.2治疗结果见表1。

    2.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2组显效时间比较见表2。

    3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之一,一般认为与胆红素肠肝循环和胆汁酸代谢有关[2]。有报告指出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儿的1%或更少。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数也随之增多。在我国光疗和中断母乳喂养仍是在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方法,但需住院治疗,给门诊患儿带来不便,停喂母乳造成患儿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造成母乳量明显减少,甚至不得不改为配方奶。
, 百拇医药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B-G0)有关,其能分解胆红素-葡萄醛酸脂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从小肠吸收增加肠-肝循环。母乳性黄疸皮肤黄染色泽鲜明。中医辨证属阳黄,阳黄责之于湿热。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因而母乳性黄疸属湿热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其中茵陈、栀子、黄芩均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效,黄芩虽清热燥湿作用稍逊,因归大肠经,取其泻火解毒、通利大便及保肝利胆之功效,增加胆红素自便中排出。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从而加强方中清热利湿作用,更有效的达到退黄作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后,患儿排便增多明显,为避免造成肠道茵群失调,脱水,故加用思密达,思密达是一种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片层结构,其特殊结构使其有相关的表面积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对消化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由于思密达口服后的肠道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并吸附了一些胆红素,从而阻碍胆红素的吸收,减少肠—肝循环,进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两者联用优势互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地保护小儿的胃肠功能,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增强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民,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4~276.

    [2]吴瑞平,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5~467., 百拇医药(费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