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03739
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3期
     关键词:慢性心衰;充血性;中医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67-03

    慢性心衰(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由于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脏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导致的心室泵血功能的低下,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严重阶段。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慢性心衰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治疗棘手,西药治疗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毒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现将中医药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CHF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张艳[1~2]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气”,“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提出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衰。马金等[3]认为CHF初期多为气虚血瘀,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心脉瘀阻,此期以气虚血瘀为标。中期多属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证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