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5年第5期
编号:12607280
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第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占有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的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分为六个时期,即百濮医药时期、爨蛮医药时期、乡土医药时期、滇医滇药时期、中草医药时期和彝族医药时期。

    关键词:彝族医药;历史;源流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14-05

    无论是查阅彝、汉史志文献,或者是考查碑文墓志,字里行间诸如“忘形宇宙之中,寄傲羲皇之上”的彝人情结,不时感动着我们,深感彝族文化渊源之久长,内涵之博大。为了追溯凤毛麟角的彝医史实资料,以利全面认知彝医,正确估价彝医在彝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担负过的任务和所起到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存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大致分为六个时期。

    1百濮医药时期
, 百拇医药
    陈毓芳在《五华文化史话·云南医药文化溯源》一文中说:“云南医药最早的记载,还是反映在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时代史实的《逸周书》,《逸周书》中已有云南濮人向周王朝进献丹的记载。”[1]且所献物必是“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2],意思是说百濮所献的叫做“丹”的药物是百濮人居住地域所产之物,而非其他地方得来的药物。丹,是提炼过的药物,是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3]以上史实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百濮人会提炼丹,二是丹的用材产自本地。

    百濮,亦称“濮人”、“卜人”,最早见于《尚书·牧誓》,为商周时的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之南。[4]即所说的江汉之“濮”,散居楚西南及夜郎、牂牁一带。[5]总的来说,百濮是从江汉平原到云贵高原都有分布的一个古老族群。[6]川、滇、黔、桂彝族各支系的自称是有共同特征的,大部分自称中都有“濮”及与之口音相近的“泼”、“拨”等,如诺苏濮、濮拉泼,《西南彝志》中有“武濮所”的记载。彝族与古“濮人”有渊源关系,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拨”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中的延续,史志中亦有“哀牢夷”即永昌“濮人”的记载。[7]云南古代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频繁的分化和不断的融合,以近代的彝语支民族来说,如果追溯他们的历史,则很少有一成不变的单一民族,彝族是由古代的“羌”、“濮”、“哀牢夷”融合而成。[8]从以上史料着眼,我们并不难理解“濮人”是当代彝族的祖称这一事实。彝药在百濮时期就已鹊起,也是可信的,没有一定的使用经验是不会有“丹”的出现的。
, 百拇医药
    2爨蛮医药时期

    爨夷或爨蛮,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层,对哀牢王国到南诏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他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到目前虽然尚未发现哀牢王国到南诏政权的这个时期的彝文医药典籍,但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汉文书籍《蛮书》、《南诏野史》、《云南志略》、《大理行记》等可以找到爨蛮时期彝族医药的片断史料。这些汉文书籍记载了爨蛮时期彝区特产的药材,如《蛮书》中记载了唯一用彝语记录的药物“护歌诺木”,“护歌”是彝语“腰腿”,“诺”是彝语“疼”。[9]王正坤在他编著的《彝医揽要》一书中把它的基原定为Schisandrapro pinqua(Wall.)Baill.var.sinensis Oliv,现今彝医用它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10]此外,还有藤弥、孟滩竹、琥珀、犀、大虫、麝香、沙牛等动植物药的记录。

    这些彝区特产的药物通过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通道同内地开始了广泛的交流和贸易。宋代周去非所撰的《岭南代答·邕州横山寨博易场》中讲到:“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賫,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反映了彝区产药物大量输出的情况。中外扬名的大理三月街起始于南诏时期,极大地促进了彝药的交流。据传,南诏时期因瘟疫流行,南诏王命子民深山老林中采集各种药材用以防疫,于是四面八方采集之药材汇集于大理点苍山下,时值农历三月十五,故称“三月街”,又称“药(月)街”。[11]彝史、汉史均有记载的孟节治疗诸葛亮三百将士的喉痛处方中的野坝蒿就是三月街售卖的主要药物之一,直至今日,它是治热症(包括疟疾)和提取治疗疟疾药物的重要原材料。
, 百拇医药
    爨蛮时期名医辈出,有史可查的有孟节、杨广和、杜清源、杨法律、杨正保等。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平定云南,因瘴疫所侵,战斗力大大降低。孟节使用韭叶芸香草施治获全愈,在《滇南本草》中有“昔武侯入滇,得此草以治烟瘴”的记载。杜清源为医学世家,“杜清源祖父杜朝选,世居点苍山花甸哨。祖辈以牧猎为生,兼通岐黄。至其父杜允忠,允忠常觅药于叶榆,与段府名医杨广和善交,常为广和寻找诸药而懂药千余种,并通药性。”[12]此外,还有段府名医杨广和,南诏医官杨法律和杨正保的事迹和病案在《大理古佚书钞》上也有记载。

    爨蛮时期医药发达,名医成群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索:一是公元749年和754年,唐王朝分别命何履光、鲜于仲通率大军,“征天下兵十余万”,抵达南诏,均全军覆没,仲通仅以身免。[13]李密阵亡,被俘的士兵,全落籍南诏,其中有不少人原是工匠,习医者自不在少数,成为南诏医药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宋元时期,上自国主及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常常通过官方及各种民间渠道来学习内地的文化,大理国主派遣使臣高泰运到宋朝廷求书,“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14]这些书籍对于彝医后来的医药发展特别是医药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乡土医药时期

    明、清时期,朝廷对云南的统治更是苛刻,为了灭绝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很多残酷手段,“傅、蓝、沐三将军临之以武,胥元之遗黎而荡涤之,不以为光复旧物,而认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15]迫使民族文化消失,医药也几乎濒临灭绝。但庆幸的是,明末清初“精通历算,哲学及医术的知识分子”根据记忆断断续续抄录的一些文献,如记载彝医药知识的《哎哺啥呃》、《宇宙人文论》、《双柏彝医书》、《启谷署》等一批彝族医药典籍,在彝族轴心地区的新平、元江和贵州仁怀、大方等地发掘出。, http://www.100md.com(罗艳秋 郑进 徐士奎等)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