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45086
甘草泻心汤治疗HP感染慢性荨麻疹3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4期
     摘要: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胶态次枸橼酸铋120 mg,阿莫西林500 mg,均每日4次,甲硝唑400 mg,每日3次,2周为1疗程。1疗程停抗HP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1次/d。2组均治疗4周,分别在2周、4周判定疗效,并随访半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泻心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选用。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幽门螺杆菌;感染;甘草泻心汤加减;中西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4-0049-02

    慢性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病因不清,病情容易反復发作。[1]本病病程较长,甚至可迁延数月或数年。幽门螺杆菌(Helicocter Pylori,HP)感染也可诱发本病[1,2]。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荨麻疹,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本院皮肤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门诊就诊的患者,明确诊断为HP感染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31.6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29.5月。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0.2岁,病程3月-5.5年,平均26.8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67岁的男女患者;②14碳尿素呼气试验(HP)+-+++;③有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风团和瘙痒反复发作每周至少达2次并且连续6周以上[3]。皮肤瘙痒程度中度以上,风团≥10个;④育龄期女性患者在研究期间采取有效的避孕处施;⑤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参加该临床试验;⑥中医证候表现为:风团呈淡红色或潮红色,腹中肠鸣,大便溏泻或水谷不化,纳谷乏味,心烦不安,舌苔薄黄,脉弦。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有QT延长综合征者;②正在口服大环内酯及三唑类抗真菌药者;③10天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抗组胺类药者;④对青霉素、甲硝唑、依巴斯汀或其他辅助成分过敏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1990年世界胃肠道专题会议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1]:胶态次枸橼酸铋120 mg,阿莫西林500 mg,均每日4次,甲硝唑400 mg,每日3次,2周为1疗程。1疗程停抗HP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口服。组成:炙甘草、黄芩、半夏、防风、白术、白芍、当归、乌梅、浮萍各10 g,黄连5 g,生黄芪30 g,蝉衣6 g。日煎1剂,分2次口服。若风团苍白色加干姜5g;若口粘,不欲饮水,胸脘痞闷,可加藿香、厚朴、苍术各10 g;若湿热互结,舌苔黄腻加蒲公英20g;大便秘结加大黄5g;泛酸者加象贝母10g、瓦楞子(先煎)30 g;舌质偏淡者加太子参10 g,仙鹤草15 g;舌质偏红加麦冬、女贞子各10 g;舌红且干着加麦冬、石斛各10 g。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1次/d口服。2组均治疗4周。

    1.5 观察方法和疗效标准 2组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各随访1次,观察疗效、记录症状评分、评判疗效指数和不良反应。按症状和体征的总积分下降作为疗效判断依据。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组自觉症状(瘙痒)和客观症状(风团大小、数量)改善情况,按4级评定标准评分:0分为无瘙痒、无风团;1分为轻度瘙痒,风团直径<0.5 cm、1~6个;2分为中度瘙痒,风团直径0.5~2.0 cm、7~12个;3分为严重瘙痒,风团直径>2.0 cm、>12个。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90%时判定为治愈;疗效指数为70%~89%时判定为显效;疗效指数30%~69%时判定为好转;疗效指数<30%时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观察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疗效见表1,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86%和2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2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62,P>0.05);第4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3,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半年内复发1例。对照组有3例出现轻度嗜睡、头晕不良反应,未予特殊处理,半年内复发4例。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病程持续达6周至数年不等。HP感染为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之一。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机体处于Th1或Th2的极化状态,导致免疫应答偏移。抗HP能降低IL-4、TNF-a和IgE的水平缓解或消除慢性荨麻疹的症状。[4]

    中医文献中称本病为“风瘾疹”。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耐,虫毒犯胃,胃病及肺,肺卫不固,脾胃亏虚,易致外邪入侵,正不胜邪,日久致脾肺不足,气血两亏,寒热夹杂,郁于肌肤,病久难愈。正如《景岳全书》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疗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医权初编》说“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甘草泻心汤是张仲景根据寒热错杂证而创。甘草泻心汤加减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具有辛开苦降,益气和胃,寒热并用,补气和中之功。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虚缓急、调和诸药、虚实并调。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含黄芩甙,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过敏性浮肿及炎症。[5]黄连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清心除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小檗碱,能抑制或对抗乙酰胆碱[5]。黄芩、黄连并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6],且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所论述的有良好的抑杀HP作用相符合。[7]二者苦寒泻热,顺胃气降浊,并使心肺上焦之气顺降,泻阳以交阴。半夏燥湿祛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药性辛温,辛能升散,顺脾气升提,布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五脏六腑皆受气。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防风祛风解毒、胜湿之功,可达止痒止痛之效。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和中、固表止汗。白芍养血柔肝、止痛敛汗。现代科学研究,本品主要含芍药甙,有解痉、镇静、抗惊厥作用。[5]当归补血和血、活血止痛,可破恶血养新血,补五脏,生肌肉。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当归能报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能抗恶性贫血,并有镇痛、镇静、消炎作用。[5]浮萍透达表里,散风清热消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品有收敛毛细血管及解热作用,含大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5]乌梅敛肺固表,生津安蛔。蝉衣祛风宣肺,定痛止痒,善透瘾疹。现代研究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滞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8]诸药同用,邪祛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阿莫西林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起作用,使细菌溶解、破裂,以达到杀灭幽门螺杆菌。甲硝唑消炎、抗菌。胶态次枸橼酸铋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

    本研究表明,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2.8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属治病求本,病人耐受性好,治愈后复发较低,故疗效较好,中药避免了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菌群失调,可延长服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2-1176.

    [2]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92.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OO8:613-618.

    [4]孙丽群,王品发,刘新庭.H1受体拮抗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O13,7(1):194.

    [5]王萍,张芃.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张志礼[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O10:60-1O5.

    [6]叶冠龙,陈峰.黄芩连翘等中草药对胞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与分析[J].陕西中医,2013,34(11):1560.

    [7]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

    [8]马世平,瞿融.蝉蜕的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8):42-45., http://www.100md.com(陈伟炳 范华云 闫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