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203
编号:13500190
基于水血食论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3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为冠心病、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并且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多见高脂、高糖,易引起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等病变,这些病变不但与中医五脏之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脾气虚是脾功能异常的重要环节,可导致水血食运化失常,从而形成病理产物痰瘀,痰瘀进一步胶结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在这一过程中脾气虚为痰瘀之渐,痰瘀为脾气虚之极。故从“水血食”不运,形成痰瘀角度出发,探讨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

    关键词:脾气虚;水血食;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3-0100-0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血脂不断聚积到血管内膜上为主要特征,伴有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形成粥样斑块的一种炎症性疾病[1]。西医认为它不是孤立的血管腔疾病,而是全身性、弥漫性、渐进性的血管壁疾病[2]。而中医认为AS属于胸痹的范畴,认为其发生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机能下降等造成气血失和、行血无力、脉道不畅、脉络闭阻。《症因脉治·胸痹》曰:“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而这些因素均与中医五脏之脾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若脾气亏虚,体内水、血、食运化失常,日久停聚变生为痰瘀。基于此,将结合“水血食”探讨脾气虚与AS的关系,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1 脾气虚生痰瘀、痰瘀互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1 脾气虚致水血津液不运而成痰瘀 脾气亏虚可导致水血津液不运而形成痰、瘀。《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亏虚,则水液化生及运输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停聚而形成水湿痰饮;对于瘀血的形成可从2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气行则血行”,若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液运行缓慢以致停聚变生瘀血;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血行脉中需要脾气的统摄,若脾气虚则血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而成瘀。反之脾气充足,脾胃健运,则水血津液代谢正常,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身体强健。

    1.2 脾气虚致饮食不运而成痰瘀 脾是人体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所食之物,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以致清阳难升,浊阴难降,阻滞于中,停于体内,变而为痰,痰入脉内,血行不畅,变生为瘀。另外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常常饥饱失常或过食肥甘厚味、辛热之品。而这些不良习惯可损伤脾胃,引起脾气亏虚,导致饮食积滞,气机不畅,诸病生焉。

    1.3 痰瘀互结诱发AS 有研究发现[3]过去50年AS的危险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均与中医五脏之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即把胃和肠道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津液和血,然痰本于津,瘀源于血,二者在生理上为津血同源,在病理上相互兼夹,共同致病。痰浊阻滞,脉道不通,血液凝滞而成瘀;瘀血日久,阻滞气机,津液无法正常运行,以致水液滞留变生痰浊。“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血证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4],二者相互衍生,最终导致痰瘀胶结留滞于脉,形成AS。有学者[5]对380例AS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痰瘀互结证数量最多。痰浊、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影响AS的发生发展。脾气虚为痰瘀之渐,痰瘀为脾气虚之极,因此临床在这一阶段也常用益气化痰祛瘀的方法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痰瘀与AS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AS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一种炎性疾病。有学者认为痰、瘀是AS炎症反应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炎症的主要病理特征[6]。在CNKI上以“动脉粥样硬化、脾、炎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11篇文章,对其中30篇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1)。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中痰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共同促进AS的发生发展。

    图1 “AS、脾、炎症”关键词共现示意图

    中医痰浊的病理实质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基本一致,这两者是AS最主要的危险因素[7]。《医学正传·月经》曰:“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水谷津微由清化浊,变生痰浊,滞留于脉道凝聚成块。在现代医学中血中之浊邪被认为是血脂,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可引起巨噬细胞清除等一系列炎症反应,使血管内膜厚度增加,从而形成AS。有文献显示[8]化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干预血脂水平,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方中半夏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在AS病变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钙化、溃疡、出血、斑块以及由此引起的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脉管狭窄等改变,这些变化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传统医学中认为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以及血栓的形成等病理变化属于中医学中“血脉瘀阻”的范畴。相关研究发现[9,10]AS血瘀证中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它通过产生和表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被认为是炎症的煽动者[11]。相关文献显示[9],活血化瘀解毒中药可调脂、减少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保护动脉壁内皮细胞,有助于抑制及消退粥样斑块。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炎症与瘀血密切相关。

    3 从脾论治AS

    中医五脏之脾的功能至少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脾、胰腺、胃、肠等多个解剖器管的生理功能(如图2),而在现代医学中,脾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12]。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中医五脏之脾与免疫反应中的炎症有一定的联系。有学者通过[13]实验研究发现脾气虚模型组大鼠的炎症反应高于正常组,这证明了脾气虚可以进一步加重AS炎症反应。本研究团队前期在体内实验中发现益气健脾方药,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抑制炎症产生、减少粥样斑块形成,对早期AS的治疗有顯著效果[14]。各医家对AS的治疗也从脾入手,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认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是临床防治AS的根本大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首重调脾护心,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方法[5]。吴焕林教授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了“调脾护心法”。由此分析,中医学认为AS的发生与脾密切相关。从脾论治AS的理论基础在于,病理因素与脾相关,在临床治疗上也以调脾益气为主。, 百拇医药(李金双 刘子怡 郭宇鹏 候美琪 朱爱松)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