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539194
欲求康寿延年 保养脾胃为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7年第7期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人到老年,胃黏膜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胃壁组织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差,所以注意保养脾胃,实为健身防病的关键。俗话说,“动为纲,素为常,食适量,莫愁肠”,这正是保养脾胃的妙诀。

    所谓“动为纲”,是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从而气血化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俗话说,“百炼走为先”,散步是一种自然的体力活动,信步闲庭,可快可慢,使精神得到休息,肌肉得以放松,气血调顺,整个身心在一种自然的协调中得到平衡和保养。持之以恒,可流动气血,畅达气机,活动关节,助脾运化,却病防老。

    由于老年人代谢缓慢,肠胃功能薄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饮食当以“素为常”。素食主要包括含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多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制品、蔬菜、瓜果等。大鱼大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动风,诱发疾病,应当少吃。“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素食为主,荤素搭配”,是科学合理的食谱,即以米、谷、豆类为主食,以各种肉类和蔬菜作为花色多样的副食,再辅食一些水果。这样,既能适应脾胃之受纳运化,又能使人获得均衡营养。

    “食适量”,就是说饮食适中,既不过饥也不过饱,饥饱失常都会产生疾病。过饱害处很多,如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很多养生家均主张饮食宜节量。清·尤乘认为,“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清·曹慈山撰《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故曰少食以安脾也。”但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不应食之太少,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以致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营养甚少,供不应求,也会引起疾病。另外,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并有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之妙。但若嗜酒无度,肠胃必受其害,轻则胀满,不思饮食,重则呕吐无度,平素胃肠有疾病的人,还容易引起胃穿孔,或久而久之,对胃肠黏膜可造成损害,引起胃肠炎症、消化不良、酒精性肝硬化、维生素缺乏等。

    “莫愁肠”,则是指人的精神状况,因为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的影响。中医认为,“思伤脾”,意思是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扰乱脾胃功能,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输的障碍而食不甘味。久之气血生化不足而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百病丛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安然愉快的情绪能促进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蠕动,有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反之,经常抑郁、忧愁、恼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障碍,是发生脾胃病的重要诱因。欲求康寿,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心胸豁达,和善处世,不为烦恼琐事斤斤计较,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在身外之物上多费心思,尽量减少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这也是养护脾胃,延年益寿的妙方。, 百拇医药(梁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