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567047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8年第2期
     (接上期)

    二、问汗。中医认为,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人体表而成。故《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的出汗,属于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出汗,即属于病理现象。

    中医问汗不同于西医的只问有汗无汗。中医问汗有其特色:如有汗,则要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兼症;若无汗,则重点询问兼证。通过问汗,以察知病证的虚实和疾病的转变、发展情况。

    (一)有汗无汗。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疾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如无汗,在表证多为风寒袭表;在里证则或为津血亏虚,或为阳气虚弱。若有汗,在表则多为风邪或风热袭表;在里则或为里热炽盛,迫津外出,或为卫阳虚弱,肌表不固,或为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二)出汗特点。汗出的特点有种种,其反映的病理变化亦有种种。如自汗,即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者,多见于气虚和阳虚证。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收者,多见于阴虚内热证。若自汗、盗汗并见者,则为气阴两虚证。绝汗,指久病、重病到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的情况。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故称绝汗。其中,汗冷如水淋漓,面白、肢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汗热如油而黏,躁扰烦渴,脉细数而疾者,属亡阴证。就病理而言,亡阳者为阳气脱亡,津随气泄;亡阴者,为内热逼迫将竭之津外泄。战汗,是指先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温病或伤寒的发病过程中,因为邪盛正弱,邪气伏而不去,如果治疗正确,调养得当,正气一旦恢复,与邪气剧烈交争,就会出现战汗的现象。若汗后高热下降,表现为脉静身凉,乏力的情况,表明邪退正复,病情趋于痊愈;若汗后发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数疾,表明邪盛正衰,病情恶化。所以,战汗是病情变化的转折点。此外,如冷汗,是所出之汗有凉的感觉。多因阳虚或惊吓所致;热汗,则是所出之汗有热感,多因里热蒸迫所致。黄汗,是指汗出色黄染衣。多因湿热交蒸所致。
, http://www.100md.com
    (三)汗出部位。病人有通身汗出者,也有仅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的。如头汗,指汗出仅见于头部者。又叫“但头汗出”。也包括头颈部位汗出量多者。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或中焦湿郁热蒸,迫津上越;或虚阳上越,津随阳泄;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等,致使阳热蒸于头,导致头汗出。半身汗出,是指汗出仅见于身体的一侧,或左或右;或仅见于半身汗出,或上或下者。例如,夏季应该出汗,而不出汗的一侧为病态;冬季不应出汗,则出汗的一侧为病态。此种情况多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的病人。故《内经》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多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运行不周,为气血失和所致。手足心汗,是指仅有手足心汗出的症状。若仅微微汗出,多是生理现象。倘若汗出量多,则属病态。可因阴虚热蒸;或燥热内结,热迫津泄;或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引起。一般诊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胸部汗出,又称“心汗”。是指身无汗,只胸部出汗或汗多。常见于心气虚弱者。伴有心悸、气短、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者,则为心肾不交。阴汗,指外阴周围汗出。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 百拇医药
    三、问疼痛。疼痛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由于痛苦难挨,故近年来,临床已作为一个疼痛专科予以治疗。

    疼痛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虚者,多因气血不足,经脉失于荣养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问疼痛,要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内容。

    (一)疼痛的性质。由于导致疼痛的原因不同,故疼痛的性质亦异。如胀痛,即痛与胀感兼见,多属气滞,如胸、胁、脘、腹胀痛等。但若头目胀痛,则多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刺痛,即痛如针刺者,多为瘀血所致,也多见于胸、胁、乳、脘、腹部等。冷痛,即痛处有冷感而喜热敷者。如痛处拒按,为寒邪阻滞经络,属实。痛处欲按,为阳气虚,脏腑经络失于温煦,属虚。灼痛,即痛处有灼热感而喜凉敷者。拒按属实,多为火邪窜痛,不拒按属虚,多为阴虚火旺。重痛,即痛兼有沉重感,多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一般为湿邪困阻气机所致。酸痛,即痛而兼有酸软之感,多因湿邪侵及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绞痛,即疼痛剧烈,有如刀绞感,多因有形实邪(如结石、瘀血)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所致。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者,总属虚证,或为气血虚,或为精血不足,而使经脉失养,常见于头部、腰部及小腹等部位。隐痛,指疼痛不甚,可以忍耐,而绵绵不休者,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多因精血亏虚,阳气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窜痛,即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疼痛走窜者,窜痛在胸腹部位者,多因气滞,游走于四肢关节者,多属风邪偏盛,称为“行痹”。固定痛,即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病位在胸胁脘腹者,多属瘀血所致,病在四肢关节者,多因寒湿或湿热阻滞,脉络血瘀所致,称为“著痹”或“痛痹”。掣痛,即抽搐牵引作痛。也称抽痛、引痛、彻痛,表现为疼痛由一处牵引及它处。多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引起。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说来,疼痛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程度剧烈多实,势缓多虚;持续不断多实,时作时止多虚;拒按多实,喜按多虚。

    (二)疼痛的部位。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

    头痛,在前额,连及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在枕部连及项痛者,属太阳经;在头两侧痛者,属少阳经;在巅顶痛者,属厥阴经等。

    胸痛,指胸部的某一处疼痛。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如在胸(心前区)闷痛,时发时止,多因痰、瘀阻滞心脉所致,可见于胸痹;若胸痛剧烈,面青,呼吸气冷,手足青冷,多因猝然受寒、心脉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真心痛,多致死亡;胸痛兼有颧红盗汗,午后潮热,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络所致,多见于肺痨等;胸痛兼咳喘气粗,壮热面赤,痰色如锈,多因热邪壅肺、损伤肺络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胸痛壮热,咳痰腥臭如脓血者,多因痰热阻肺、血瘀肺络所致,可见于肺痈等;胸部呼吸作痛,或咳嗽吐血,可见于胸部外伤。
, 百拇医药
    胁痛,指胁肋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胁肋为肝胆经脉循行的部位,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如胁肋胀痛,兼胸闷嗳气,多因肝郁;胁痛兼呕恶、口苦、眩晕,多因肝胆火盛;胁痛牵及缺盆,咳嗽更剧,多因停饮,称为“留饮”。其他,如肝胆湿热、肝阴亏虚等均有胁痛。

    胃脘痛,指上腹部及剑突下部位的疼痛。胃痛的病机是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因寒、热、气滞、食积、血瘀等所致者,属实证;因胃阴虚或胃阳虚所致者,属虚证。实证多见进食后痛发作或加重,虚证则多为进食后痛缓解。胃痛突然剧作,压痛或反跳痛者,可见胃穿孔;胃痛无休止且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询问胃痛应结合病史、疼痛性质和兼症考虑。

    腹痛,包括大腹、小腹、少腹及全腹疼痛。脐以上(胃脘部位除外)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膀胱、子宫及大小肠;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经循行部位。腹痛病因复杂,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有时问诊需与按诊配合,以查明确切位置,判断病变所在脏腑,然后结合病史、疼痛性质及兼症,以确定病因。

    背痛,背指躯干后部上起大椎,下至季肋的部位。背痛不可俯仰,多因督脉损伤;背痛连项,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肩背痛,多因寒湿阻滞,经脉不利。

    腰痛,腰部酸痛无力,多因肾虚;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突然剧痛至及少腹,尿血者,多因结石;环腰一周痛,连及腹部者,为带脉损伤。另外,骨痨、外伤腰亦痛。

    四肢痛,包括肌肉、筋脉、关节痛。因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痰、瘀阻滞经脉所致。若膝胫酸痛或踵痛者,多属肾虚所致。

    周身痛,新病身痛多因外邪侵袭,属实;久病身痛多因气血亏虚,形体失养,属虚。(未完待续), 百拇医药(哈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