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67182
漫谈中医的辨证(一)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0年第2期
     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包括了“辨证”和“论治”两部分。本文主要介绍“辨证”的部分。辨,是辨别、分析之意;证,是“证”的简化字。证,是证据、根据的意思,但在中医学中则是指“证候”而言。中医所说的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的概括。这个病理特性(也即证候),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程度、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转归趋势等多方的因素。由于人们的体质特点、正气强弱,以及在同一病因的作用下反应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体上,或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即病理特性)也会不同。中医认为,尽管疾病的病种不同(异病),只要它表现的证候相同,就可以用同一种治法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而同一种病种,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也会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因而治法也就不同,叫做“同病异治”。举例说:高血压、肺结核、慢性尿路感染,在西医属于不同的病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都可以出现阴虚火旺的证候,治疗也都可以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即“异病同治”;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反映的病机及表现的证候往往不同,有属于肝脾不和的,有属于肝气犯胃的,有属于脾胃虚弱的,有属于中阳不振的,有属于气滞血瘀的,凡此种种,治疗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此即“同病异治”。总之,中医诊治疾病,主要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因此,在临床以辨证为第一要务。
, 百拇医药
    辨证的主要依据是症状(包括体征),只说病名而不涉及症状,中医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只有通过对疾病现阶段所有症状、体征的收集、分析,推求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特点,才能因证立法,依法遣方用药。所以“证”与“症”是有很大区别的。证也不同于“病”。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反映,而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理特点的反映。同一种病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证”比单一的症状或笼统的病名更能全面、深刻、确切地提示疾病的病理本质。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就其内容而言,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是总纲,也可以说是在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实际包括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又是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热性病;经络辨证则多用于针灸、按摩、推拿等科。
, 百拇医药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其中,表、热、实三纲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因此,阴、阳两纲又是纲中之纲。八纲辨证,就是将疾病在临床的复杂表现,根据病位的深浅、病变的性质、病情的轻重、正邪的强弱等情况,分别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再进而归纳为阴、阳两大类,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用以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大体说来,任何疾病的病位,均可分为在表或在里;其基本性质,可分为属寒或属热;其邪正强弱的关系,均可反映为或虚或实;其病证的类别,可归于或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具有总纲的意义,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虽然是将疾病概括为具有纲领性的四对证候,但并不意味着这八个证候是各自独立、界限分明、互不相干的,而是在临床上,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既相互转化、又能错杂互见的。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法的应用,既要掌握各个基本证候的内容,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复合证候类型;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有联系地灵活运用,才能比较正确地认识病证。
, 百拇医药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指内外而言,它是辨别病位的浅深和病机变化趋势的两纲。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的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的属里证。但是病在皮毛的未必都是表证,如毛发脱落,皮肤干枯如鳞状等,就不能认为是表证。因此,辨别表里证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不能机械地固定为解剖部位。

    1.表证 外界的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从皮毛、口鼻而入引起发病的初期阶段,由于病位轻浅,概称“表证”。它的特点是起病突然,病程短。一般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以及无汗或有汗等症状。舌淡红,苔薄,脉浮。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多种热性病的前驱期、外科痈疡初起等。

    表证见于外感初期阶段,上述症状为一般的表现。由于外邪的性质以及肌体强弱、体质特点的不同,表证又有表寒、表热、表虚等不同类型,其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如:

    表寒证的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苔白薄、脉浮紧;表热证的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头疼、有汗(或初起无汗继而有汗),口渴(或不渴)、咽痛、咳吐黄痰、鼻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等;表虚证的特点是,发热、汗出恶风(或漏汗不止)、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缓无力等等。
, 百拇医药
    由于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内应于肺,常引起肺气失于宣降,而有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咽痛或咽痒等症状。

    2.里证 是指病位深在于内(包括脏腑、气血、骨髓)的证候。概括地说,凡非表证的证候皆属于里证。

    里证的范围极广,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热性病的里证,主要指的是热性疾病的中、后期阶段,常表现为里热实证。主要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不退,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沉实有力等。另一类型则是指一切内脏的病证,包括里虚、里实、里寒、里热等。可参考脏腑辨证的相关内容。总之,里证不仅包括外邪入内引起的病变,也包括脏腑自身由于某些因素引起的病变。因此,里证形成的途径,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表证未解,病邪内传;二是外邪直接入里,损伤脏腑气血;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3.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临床上正确地分辨表里,是决定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故《景岳全书·里证篇》强调:“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至大害,故当详辨也。”辨别表里证,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外感热病中,发热与恶寒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证)。(2)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里证。(3)表证以头身痛、鼻塞或喷嚏为常见症状,内脏症状不明显;里证常以内脏症状为主,头身痛、鼻塞等症状则不常见。(4)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舌边尖红,若舌苔有异常表现的,应考虑里证的存在。此外,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或见其他多种脉象。

    (待续), http://www.100md.com(哈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