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897655
漫谈中医的辨证(五)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0年第6期
     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属于辨证的纲领,虽然能为治疗指出一个方向,但并不具体。因此,临床还要通过其他的辨证方向,但并不具体。因此,临床还要通过其他的辨证方法进一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病位的脏腑、经络,在气、在血等等,从而得到具体的诊断,确定相应的治法。以下将要介绍的病因辨证,主要是指通过症状和体征以推求病因,故而又称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本文主要介绍六淫辨证,七情辨证、饮食劳伤辨证等方面的内容。

    一、六淫证候?摇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属于外邪。另有内生五邪,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反应。内生五邪与六淫致病在证候表现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仍有本质区别。六淫属于病淫范畴,六淫致病统称为外感疾病;内生五邪属于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机范畴。两者在临床时应注意鉴别。

    (一)风证?摇由于风邪具有易伤阳位,其性开泄、善行数变而为百病之长等特性,故风证的一般表现可见有汗出、恶风、轻微发热、脉浮缓等症状,同时伴有鼻塞、清涕、咽痒、咳嗽等清窍及呼吸道症状。这是风邪外袭肌表的证候。另外,如肢体的关节疼痛表现为游走不定的;或突然发生皮肤丘疹、风团块,而瘙痒难忍的(如荨麻疹、风疹等);或突然发生肌肤麻木,口眼???斜等,均属于风病的证候。若风邪与寒、热、火、湿、痰、水、毒邪相兼为病,就称为风寒、风热、风火、风湿、风水、风痰、风毒等证候,可在风证的基础上兼见其他邪气的症状表现。如风水证,症见发病骤然,恶风发热、面目及四肢水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发病多由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风水相搏所致。此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 百拇医药
    内风是指肌体内因阳气亢逆、动变而出现的肢体动摇、震颤的病理现象,故又称为“动风”。临床以强直性痉挛,或虚损性蠕动,或不由自主的动摇震颤,为内风的证候特点。引起内风的原因,可有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原因不同,其“动”的表现也有区别。大体可分为实风与虚风两类。

    (二)寒证?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而主收引。寒邪伤表,卫阳被歇遏,称为“伤寒”,表现为发热,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四末不温,脉浮紧等症。属于表寒证。寒邪直中里,损伤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属于里寒证。如寒邪伤肺者,可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寒客肠胃的,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此外,还有寒客肝脉、寒客胞宫、寒客心脉等不同证候,可结合“脏腑辨证”辨别。

    《内经》说:“痛者,寒气多。”故寒邪致病均可见局部的拘急冷痛,得热则减的症状表现。如“寒痹”的关节冷痛拘挛等。虽然寒盛必痛,但痛非必寒,这是需要注意的。

    以上介绍的寒证属于实寒证,与阳虚所形成的虚寒证有本质区别。实寒以寒邪为主,且多与风、湿、痰、饮等邪相兼。虽然有时也可因寒盛伤阳而见虚象,但仍以寒为主;虚寒则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种种虚象,可参见八纲辨证的相关内容。但阳虚气化失司,也可以产生水湿、痰饮等阴寒性质的病理产物。总之,实寒是指“阴盛则寒”,虚寒则是指“阳虚则寒”。需要指出的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损伤机体阳气,最终导致阳虚;;而素体阳虚者又易于外感寒邪,或导致寒邪直中脏腑而发病。
, http://www.100md.com
    (三)暑证?摇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扰心动风,易多挟湿等致病特别。故暑证的一般表现为壮热恶热,口渴喜饮,汗出淋漓,神疲体倦,气短乏力,心中烦闷,脉虚数等症。暑热易拢动心神,出现心中烦躁,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暑热又易引动肝风,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之为“暑风”、“暑痫”。暑季多雨,故暑多兼湿。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肢体困重、胸闷恶心、大便溏泄等湿阻的症状。暑虽兼湿,但就临床所见,仍以暑热为主,湿次之,而非暑必挟湿。

    以上暑证的表现,包括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湿阻气证、暑伤心神证、暑热动风证等,不同暑证的症状特别各有侧重。

    (四)湿证?摇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湿性下趋,易袭阴位。故其证候以困重、痞闷、酸楚、浊腻,病程缠绵为特点。临床的症状表现,一般可见有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倦怠嗜睡,胸脘痞闷,口中黏腻,纳呆,泛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便溏、溲浊。或下痢脓血;或皮肤湿疹渗液;或妇女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苔滑腻,脉濡缓或细。此外,由于湿性下趋,临床可见有下肢水肿,肛湿、囊湿等。
, http://www.100md.com
    湿有内、外之分,在证候表现上有有一定差异。一般外湿证候病程短,无明显的脾虚之象。病位多偏重于体表,以肢体困重、关节酸痛、四肢水肿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疥疮等。但也可能见有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湿邪困脾的症状;内湿证一般病程较长,无季节性,脾虚之象较明显。病位多偏重于内脏,多见有脘腹胀满,呕恶、纳呆、腹泻等脾胃病症状。也常见有肌肤水肿,或痰多,或白带、淋浊等内脏症状。但二者也常互相影响。如湿邪为病,每易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则又易外感湿邪。

    (五)燥证?摇燥邪致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秋季。由于燥性干涩,易于伤津、伤肺,故燥证多见干燥不荣的临床特点。如皮肤干涩,甚至皲裂、脱屑,口干、唇干、鼻干、干咳无痰,或痰黏艰咯,痰中夹血丝,大便干燥,小便黄短,脉象偏浮等。

    燥有内、外之分。外燥是指时令之外邪,发病有明显季节性,病变部位多在肺与皮毛,一般病程较短,病情亦较轻。外燥又有温、凉之别。在症状表现方面,除燥证的一般症状外,凉燥可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寒症状;温燥则兼见发热,有汗,咽痛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症状;内燥,是指津液亏耗,失于滋润,以致燥象内生的病理状态。一般多由邪热灼伤津液、久病耗伤阴液或年老津液自亏所致。内燥没有季节性,病程可短可长,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肝肾精枯涸、阴虚火旺或虚风内动之证。

    (六)火证?摇火为热之极,故火证多见热象。由于火性炎上,易于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等致病特性,故火证的一般表现可见有高热、恶热、烦渴、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舌红,脉数有力等症。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严重的可致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热极生风,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吊、颈项强直等症。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可致各种出血症状。火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以致腐内成脓,可发为痈肿疮疡。临床凡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皆属阳、属火,常以热毒、火毒为辨。

    火热证候有表、里、虚、实之分,可参考八纲辨证。此外,火热证也可因病变发生的脏腑、组织等部位的不同,所处阶段及轻重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将在脏腑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中予以介绍。, http://www.100md.com(哈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