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80900
柔者寿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年第3期
     相传,老子有一位知识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见解的老师,名叫常枞。晚年的常枞,有一次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他俩便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常枞张开嘴问道:“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了看说:“没有了!”常枞吐出舌头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舌头还在。”常枞说:“你懂我的意思吗?”老子思索了一会儿,说:“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常枞高兴地说:“好!好!是这个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了“柔弱可胜刚强”的思想。

    在老师的启发下,老聃悟出了“柔弱可胜刚强”的思想。于是,“柔克刚”的哲学命题问世了。

    是的,牙齿是人体内最为坚硬的咬切和咀嚼器官,再硬的食物遇上它都得望风披靡,可它常年累月地与食物“硬碰硬”,有的疼了,渐渐地松动了,有的从中间折断了,最后一颗颗地拔掉了;而舌头虽软弱无比,却始终长存着。这个事实告诉人们:刚强者命短,柔软者寿长。

    柔为何能长寿?原来,柔就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不焦不躁,因之,气血通畅,各个脏器运转自如,较好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自身(包括心脏和血管)的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而“刚”者则正好与之相反,刚愎自用,恣肆随意,喜怒无常,置生理过程于非常状态,影响健康,尤其是发生激烈对抗的时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协精神,非要拼个死活、争个高低不可,置自身于应激状态,这岂能不折寿?

    这就是“柔”为何寿,而“刚”为何夭的奥秘所在。

    这样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印证:有资料表明,在百岁老寿星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且性格温和者居多,这也是“柔”而长寿的重要例证。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以容则有余年。”

    著名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一生历尽艰难,可他遇事从容,处世乐观,曾书写一幅对联以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1岁仙逝,正是一生从容自若的心境,使他虽处境多难而能长寿。

    明乎此,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老人群体,凡长寿者,绝大多数性格温和,而性格暴躁者则少之又少。这,也是“柔”而长寿的重要例证。

    柔能克刚、哀兵必胜……古人给了我们许多的遗训,这些独到的思想和见解至今仍能启迪人们的智慧,让我们从多角度体会感悟人生,借鉴我们的生活。, http://www.100md.com(张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