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151203
请勿过度关注非器质性的躯体不适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年第11期
     問:我父亲68岁,原系某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现退休在家。父亲素常体健,性格较内向,遇事易于敏感和追求完美,工作特别认真。近一年来,他总是感觉身体不好,有很多躯体不适的症状,不是背痛、腰痛,就是胃口不好,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問题。有一次做心电图检查,说是有轻微的心肌缺血,回来后父亲即觉心前区不适,害怕患心肌梗死,终日担心,不敢活动,其实没查心电图前并无此类症状。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用药,再查心电图已正常,医生说没有問题了,他仍然是放心不下。反复做心电图和其他心脏科检查,其结果都是正常的,但也无法打消其顾虑。请問这是不是l心理上的問题,怎样调节和治疗。

    山东郭××

    郭读者:在心理咨询门诊中,经常见到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自觉感受到身体的一些不适,去多家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問题,但还是引发情绪焦虑,顾虑重重,终日总是思考这些不适“症状”。弄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形成思想包袱,不得解脱。经进一步询問,这些人多已离退休,儿女已长大成人,孙辈也用不着他们照顾了。他们从过去忙碌的工作和家务中解脱出来,本应颐养天年,安享晚年生活,却因身体有“病”而烦恼。

    有时候由于也会检查出一些毛病,更是认为患了什么大病,诸如经胃镜检查说是有“浅表性胃炎”;经x线拍摄说是颈椎有些問题或有骨质增生;经心电图检查有点心肌缺血;经B超检查发现肝或。肾有个小囊肿或有前列腺增生等,更增加了其心理负担。殊不知,上述这些检查出来的問题,可能在同龄段的人们中普遍存在或仅是一些老年退化性改变,可以用些药,也可以自行调节,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好转。但是,如果过度关注成为思想负担,往往症状就会持续,甚至超出疾病本身所应有的感受,即不适、疼痛或痛苦体验更加强烈。

    这些人所体验到的“症状”或“不适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经常变化的,其不适的感受总有一个中心或对象,这些地方的“不适”减轻了,另一个地方又会出现新的“不适”,使得心理上很苦恼。其实这些人的問题是在心理上,即过度关注自身的某些不适感受。轻者经过心理上的调整、认知或是用些药物,短期可以恢复;严重者在心理医学上被称作疑病障碍或躯体化障碍,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焦虑性障碍的范畴,需要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上的疏导。

    一般情况下,对待疾病有两类偏离常态的认识,一是满不在乎,有点毛病认为没事,那样会小病酿大或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二是过度关注,特别在意,那样会增加病痛感受或导致过度治疗。这两种倾向均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就注重自身的健康管理,发现异常或疾病要正确认识和恰当应对。

    形成过度关注可能与其个性素质有关,素常即容易对身体的微小不适过于敏感,追求完美,离退休以后清闲下来,生活上繁重的家务负担也得以解脱后,这种素质倾向会变得更加突出。也可能是有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如遭遇到某些情感方面的冲突、困难处境或挫折事件等,但受这种心理因素影响的患者常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要解决由于过度关注所带来的病痛或苦恼,首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的感受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其严重的不适感受或病痛体验是由于过度关注所致的不良心理感受,而非存在器质性病变,或虽有某些异常但经相应的治疗也不会对健康、生命带来威胁。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要放下心来,其病痛体验会自然减轻。其次是要转移注意力。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多做一些自己喜好的活动,转移对自身不适或病痛的注意,久之,会逐步消除这种病理的优势观念,从而改善症状。最后要增强信心,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单纯地依赖药物,被动地接收治疗,要学会自我调节,如进行放松训练等。不要惧怕症状,因为这些症状是非器质性的,如果还存在某些不适感受也要学会与症状共存,不为之苦恼,这样也会使痛苦的感受得以缓解。

    如果情况严重不得自行解脱,应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配合应用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http://www.100md.com(冯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