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189851
卖药的小商贩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2年第3期
     做中药生意的小商人,都是小本经营,如果身体不好,或者家务负担重,不能外出倒腾药材,就只能租一间门脸房开个小药铺,配制几种成药出售。租不起门脸房的,只好在小胡同里将就,或者在游人较多的市场摆个药摊。日寇侵华前,物价平稳,消费水平低,一天做一块钱买卖,就能勉强够一家人吃喝。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动荡,小商小贩生意难做,加之物价不断上涨,想混个温饱就更难了。总之在旧社会,卖药的小商贩日子不好过,他们是中药业生活最困顿的人。

    有一个叫程连科的天津人,在宫北大街吉兴顺布铺学过徒,在电车上卖过票,在竹记报关行当过工人,在津浦铁路一个小站当过剪票员。程连科念过六年私塾,写一笔好字,但是在那年头混不上饭吃。1936年程先生在西门外谋到一家塾馆,当了孩子王。程先生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八口,还是不能糊口。所幸程老先生懂一点中医中药,他在家熬好小膏药,下了学便由程先生在西门外摆摊,既卖膏药又卖字。1943年东家撤馆,书教不成了,程先生遂在城隍庙街开了一个小店,字号就叫程连科家庭膏药社。小药店家柜合一,程老先生熬膏药,老伴摊膏药,儿子、媳妇卖膏药。小药店本钱总共才有90块钱,本小利微,赚不了多少钱,一家人能糊口就不错了。程先生开小药店以后,仍以卖字补贴生活,平日写背心,年底写春联,一年到头不拾闲。
, 百拇医药
    摆药摊跟开门脸一样,也讲究地方。程连科先生是教书卖字的文人,他不懂。摆药摊都在游人比较多的市场。旧时药摊集中的地方,是三不管、西广开、北开、地道外和鸟市南口河北电影院周围。有一个从河北省大名府来天津摆药摊的商贩,叫张登书,18岁就在北开卖膏药,一直卖到30岁。张登书卖的是“南底膏药”,“南底膏药”不用香油炸料,用的是桐油。“南底膏药”便宜,疗效未必不好,只是容易滑脱,粘不牢。

    江湖人士管摆药摊叫支四平粘子,管卖膏药叫挑炉啃,管老江湖叫相法。天津支四平粘子资历最久的老相法,是一位叫刘占和的老汉。刘占和是河北武邑人,大约出生于1879年。庚子事变之前,南门外一片水塘洼地,三不管尚未形成市场,但是耍把式、卖野药、算卦相面的就开始出现了。1897年刘占和就在这里摆药摊。1903年刘占和在西广开租了一间门脸房,不安座子,在门口摆摊卖药。刘占和在西广开支四平粘子长达40余年,连执照也不起。解放了,时代不同了,刘占和这才起照安座子,立字号养和堂,结束了江湖生涯。

, 百拇医药     在大胡同河北电影院附近,有个挑炉啃的,他的膏药做得地道,一看便知有传授。此人名叫郝风岭,河北丰润人,年轻时在济南一家膏药铺学过徒,后来在烟台、沈阳开过膏药铺,也曾经在丰润和塘沽集市上卖过膏药。此人走南闯北,很会做江湖生意。

    江湖人在集市、庙会做生意,先要拜相,即拜会同行,以求得到照应。还要会打地(选场地),“生意人不得地,当时就受气”。江湖人在地上一站,会圆粘子(把游客吸引过来),有时还要弄出动静来“升点”,吸引更多的人。人聚得差不多了,江湖人便卖弄钢口,捋粘啃条子(讲病症、病因和疗法),让人觉得他治病很在行。接着便拿出他的药,声称原料如何贵重,疗效如何出奇,价钱如何便宜,并且赌咒发誓绝不骗人。其实他的药很一般,根本没有细贵原料,疗效绝不像他夸的那样神奇。他赌咒发誓的一番话,江湖上叫“劈雷子”,有趣得很。他说:“我的话有一句不实,就叫我抛山在外,死不还家。”游客都以为他信誓旦旦,其实他在开玩笑。江湖人把拉屎叫“抛山”,“死不还家”,乃“屎不还家”的谐音。

    卖药是江湖皮门,算卦是江湖金门,打把式卖艺的是江湖挂门。挂皮双栖较为常见,打把式卖艺的在裉节儿上停下来,或是买大力丸,或是卖膏药,什么时候卖完药,什么时候再接着练。金皮两兼则不多见,但不是没有。南市首善大街有一家小药铺,业主是山西介休人闫升山。闫升山因卖药难以维持生活,没有办法,就用药店兼做卦摊,有来买药的则卖药,有来求卦的便给人算卦,两不耽误。

    抗战前,在地道外郭庄子,在大胡同南口河北电影院,经常能见到一个摆药摊的山东人。此人姓王,名明贤,大约出生于1898年。他在这两个地方摆了十年药摊,后来不知干什么去了。听人说,王明贤曾在东南角济元堂当过经理,不知为何沦落于此。, 百拇医药(杨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