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78089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八)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2年第7期
     三、下法(一)

    应用具有泻下、攻逐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消除积滞,攻逐水饮等的治疗方法,称之为“下法”,也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法。其运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取效,但在少数情况下也有用外导法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如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等。但外导法只用于直肠干燥所致的大便秘结,倘燥屎结于直肠之上,其作用便不甚可靠。

    (一)适用范围: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所谓“实者下之”。但里实证涉及的范围甚广,除燥屎内结、邪在肠胃、热结于里、寒实积聚等证候外,他如积饮、停痰、蓄血、瘀血、虫积等有形实邪所引起的病证,以及上焦火旺,或血逆于上的吐血、衄血等邪正俱实的病证,凡宜于攻下者,具可采用下法治疗。

    一般说来,邪在肠胃,燥屎内结,热结于里,或寒实积聚的证候,其适应下法的标准约有以下四点:①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或触有硬块,或兼胸肋胀满;②胃肠有宿食燥屎,大便不通;③舌苔黄厚甚则焦黑起刺,或见白厚苔;④脉沉实或滑数,重按有力等。属于里热实证的,还可兼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烦躁不安、但小便爽利等症状;属于里寒实证的,则兼见手足发凉、口不渴、苔白厚、脉沉迟等症。
, http://www.100md.com
    上述四项标准中,前2项为症状表现,后2项为舌、脉的表现,患者只要具有前2项中之一,后2项之一,再结合热实,寒实的特点,即可考虑下法,而不必四项悉具。

    除上述里热实证及里寒实证外,其他如水结、停痰、蓄血、瘀血、虫积以及吐血、衄血等邪正俱实的病证,一般均有其对症的主药,下法只用以为佐。其用下法的目的,也不在于泻大便,而是通过泻法导引病邪下泄,达到推陈致新的目的,也就是古人说的:“去其害而气自生,借攻为补。”(《医学启蒙汇编》)因此对这类证候。不必囿于大便通否,只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即使大便通畅者,也可借用下法治疗,而不同于肠胃实证的,必须出现大实大聚,才能使用下法。

    (二)具体运用:由于病证有寒热,体质有强弱,病邪有兼夹,因此,下法又分寒下、温下、润下、峻下、缓下、逐水、逐痰、逐瘀、驱虫、泻火等方法。

    1 寒下法 用于热结里实的证候。症见大便燥结,腹满疼痛,不欲按捺,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临床常用大黄、芒硝等苦寒、成寒药物泻热通便为主,配合厚朴、枳实、青皮等行气导滞药物,以消除脘腹胀满等气滞不行的症状。由于实热内结必然消耗阴液,故荡涤里实热结使实热外泄,可保护阴分免致耗竭,古人称之为“急下存阴”。如大、小承气汤即其代表方。但若阴津已然损伤较甚的,则可选用增液承气汤,方中大黄、芒硝泻热,元参、麦冬、生地滋阴。
, 百拇医药
    2 温下法 用于脾。肾阳虚、冷积阻于肠胃的里寒实证。表现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手足不温,甚则手足冰冷,舌苔白滑,脉沉紧等症。在寒邪非温不化,实积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即须采用温下法治疗。临床多以附子、干姜、细辛之类的辛热药温阳散寒,配合大黄为主的泻下药攻逐积滞,如大黄附子汤即其代表方。但若宿冷久积,病程延久,虽经利下而冷积仍在,脐腹痛,手足凉,大便秘者;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者,温下之时还须加入甘温益气药物,使正气得助。则更能发挥温下的作用,方如温脾汤。至若寒滞宿食,气机阻塞,发病暴急,突然心腹绞痛者,又当辛热峻下,方如三物备急丸。

    3 润下法 用于肠燥便秘的证候。其病情有二:一种是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液不足所致大便燥结,以及习惯性便秘,痔疮病人大便秘结等病证。本法具有润燥滑肠,促进泻下的作用。临床常用麻仁、杏仁、芍药等润燥药物,与大黄配伍组方,如麻子仁丸(一名脾约丸)即其代表方。若在产后或久病之后,由血虚津亏所致的便秘,还须配合养血滋阴的药物,如当归、何首乌等。另一种情况是,肠胃功能减弱而有阳虚表现者,如年老体衰或久病亏损,见有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酸背冷等症状,治疗则要在温肾润肠之中,配合行气通便的药物,代表方剂如景岳济川煎。
, 百拇医药
    4 逐水法 用于水饮内停,形气俱实的证候,如腹水,胸积水,结胸证等。

    腹水所致的肿胀腹坚满,便秘溲短,脉沉有力等症属于实证,可用下法攻逐。倘若肿胀虽盛,而形气俱虚者,则不可攻下。水饮停积胸胁,症见呼吸喘满,咳唾牵引胁痛,心下痞硬,或胸背掣痛不得息的;以及水饮与热邪结聚于胸腹之间的结胸证,见有胸腹硬满,疼痛拒按,日晡潮热等症者,均可通过泻下治疗。

    逐水法的治疗目的,在于使体内积留的大量水分由肠道排出。常用药如牵牛、芫花、甘遂、大戟等,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大陷胸汤等。

    5 逐痰法 用于实热老痰积久不去,发为癫狂惊悸,或为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种种怪证变化多端,所以古书有“怪病多痰”的说法。上述诸证若兼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形气属实者,即可采取逐痰降火的方法。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出。代表方如滚痰丸、竹沥达痰丸。
, 百拇医药
    6 逐瘀法 用于下焦蓄血,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其人如狂,以及干血痨病,见有虚弱赢瘦,腹满压痛、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症者。本法具有破血下瘀的作用,代表方如桃仁承气汤、大黄廑虫丸。

    7 驱虫法 用于肠道寄生虫的病证。如腹痛绕脐,唇红能食,面上白斑、睡中切齿、或嗜食异物,而体壮病急者,可采用驱虫攻积的方法,以驱除肠道寄生虫。代表方如乌梅丸、集效丸。

    8 泻火法 用于身体上部表现的实证、火证。如肝火上升、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脑涨、面红、目赤等症,或双目赤痛,或血逆于上的吐血、鼻出血等病症。这类病症应用下法,目的在于引导热邪下降,即古人所谓“上病下取”。临床常在泻下药物中佐用芦荟、胆草、栀子、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凉肝的药物。代表方剂如当归龙荟丸多用于头脑涨痛,目赤肿痛等病症;若吐血衄血、口舌生疮则用三黄泻心汤等。

    泻火法,事实上也属于寒下法的范畴。另有中医所谓“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等)病,应用大黄牡丹皮汤为基础方,以通里攻下: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特别严重者,也采用泻下法,代表方如芍药汤甚则用大承气汤。以上也均属于寒下法范围。, http://www.100md.com(哈孝贤 哈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