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与美容》 > 2000年第9期
编号:11555870
何为他心中的"遗痛"
http://www.100md.com 2000年9月1日 《健康与美容》 2000年第9期
何为他心中的"遗痛"

     一个人生活在世,怕什么都能想办法躲开,唯有怕人是最无奈的,因为谁也无法避开人类自己。

    在心理咨询室里,我见到了如约而至的刘先生。他年近四十,举止稳重,说话缓慢十分注意分寸。刘先生说自己苦恼很特别:在现任的女上司面前很容易情绪紧张,尽管与这位领导之间没有什么个人成见,也不是在工作上存有分歧,可那莫名其妙的不安就是去除不掉。他还说:除了拘谨不安、表情不自然之外,严重的时候内心竟然体会到一种隐隐的恐惧感。

    "能不能给我讲讲你害怕的那个女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外形到内心?"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刘先生的描述,了解一下其恐惧对象具有哪些特征。"她是相貌一般、性情爽快的人。她待人直率,不太给人留情面。有时容易急躁发火,我最不喜欢她那个样子。""看得出来,这个女领导发脾气的样子使你非常地不愉快,是吗?"刘先生嗫嚅地说了句什么表示认可。"你再认真地想一想,她的这种表现使你很容易地联想到什么人或什么事吗?""每当她发脾气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因为小时候母亲常常吼我们。"在我的要求下,他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
, 百拇医药
    "我排行老大,下有弟妹四人。父母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精明能干。特别是母亲,更是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是全家人的主心骨。也许是生活的忙碌艰辛和儿女们的拖累,母亲很少有笑容面对我们。母亲说话的声音很洪亮,每当这个声音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家门内外响起时,差不多就是我们几个孩子挨骂挨打的时候到了。作为家中长子,我领教的巴掌最多,尽管我经常弄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那时,我还不很懂事,说不清心中是啥滋味,只是终日内心苦闷,唯恐听到母亲的叫喊声,那声音会令我颤栗很久。我曾经发誓长大后远离母亲,逃出那个可怕的家庭。"

    "当我渐渐地长得高于母亲而对她不那么恐惧时,我发现自己开始畏惧那些与母亲相似的女人了。我自问心中无愧,凭什么怕她们,但就是克制不住这种感觉。在这些人面前,我变得谨慎、胆怯、做事前思后虑,与她们交往时唯唯诺诺的,很小的一件事就能使我心里很久不踏实……"随着刘先生的讲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也就暴露出来了。他之所以恐惧女领导,是由当年畏惧母亲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泛化的过程,是幼年记忆中特定的恐怖对象留在心中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再现和扩大化,它说明刘先生社交恐怖症状的发生是有背景的。
, 百拇医药
    一个人早年生活中所发生过的事情,保留在头脑中的更多的感觉记忆。虽说感觉记忆不一定像言语表达得那么清晰、明确,但却是深刻、难以忘怀的。或许幼年时的混沌不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护其心灵上受些刺激,但这些刺激作为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却会悄悄地"渗透"进心里,以感觉记忆的形式保存下来。在此,女领导的某些特征和表现,唤起了他早年对母亲的畏惧感,就像心灵上的一个敏感"痛区"。

    在与刘先生的交谈中,我们着重谈了两个问题,明确分析了其现实症状源于幼年时的创伤,怕女领导实则是惧怕母亲心态的再现。对这个问题的领悟很关键,假如刘先生能够将两者区别开来,不再"混淆"对母亲和女领导两人的感受,便能在情绪和行为上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以便于单独处理早年生活史留给自己的那些问题。另一点是在理解自我的前提下,帮助刘先生将自己幼年时与成年后的感觉分别置之。比如:"你是否会因此而怨恨母亲?"他说:"不敢恨母亲,因为母亲给了自己生命"。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着重指导刘先生接受幼儿曾有过的怨恨感受是真实性的;然后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母亲,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单纯地畏惧母亲。在这个案例中,以对母子感情的再理解、再认识,来帮助刘先生改变对母亲的体验,降低其畏惧心理,并使之不再泛化到其他人的身上。, 百拇医药(乔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