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040512
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药的原则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6年第11期
     高血压患者应用补益类中药的原则

    高血压病人往往有头晕头痛、面红耳赤、口干、口苦等症状,似乎不宜应用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有人甚至认为,补药多数能使血压上升,尤其是温阳和益气的中药,对高血压患者不利,甚至会发生危险。如果体质较好,又无明显体虚的症状,那就没有进补的必要,否则会补之不当而“满招损”;如果病人体质较差,又有体虚的症状,就应该考虑用补药,但进补还应辨明为气血阴阳何种之虚,不能盲目进补。

    在《内经》中即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论述,张景岳也曾说过“无虚不作眩”,可见高血压中虚证不占少数。在临床上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阳俱虚、痰湿中阻,气血两虚的证型较为多见。因此,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高血压病人也可通过进补来调整气血阴阳,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同时,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从5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分析来看,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损,所以我们只要牢牢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因人因证选择食补,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如何选用中药

    就一般情况而言,高血压病初期大多始于肝,多表现为肝阳上亢,属实证,此时无须进补,阴阳是相互对立制约的,阳亢则相对阴虚,但此时以阳亢为主,阴虚为次。随着病情的发展,阴阳之间相互消长,肝阴愈亏,肝阳愈亢。正如《内经》所说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病程日久,渐表现为以虚为主,主要为阴虚,所以高血压患者重在补阴。多见头昏眼花、心烦失眠、潮热自汗、口苦、眼涩、咽干等症状,适当服用滋补类药,如龟板、鳖甲、枸杞,牛膝、生地、百合、麦冬、葛根、何首乌、熟地、黄精、桑寄生、阿胶或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不仅对降压有好处,而且能缓解高血压病人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

    病程日久,逐渐耗伤人体正气,就会出现头目眩晕、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肢冷乏力等气虚症状,可给予黄芪、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山药、杜仲、茯苓、大枣、核桃或归脾丸等补气之品以补其虚。若损及阳而表现为四肢不温、畏寒、腰膝酸软等阳虚证候,应在补阴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药,将滋阴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与温阳的右归丸联合使用,应辨明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虽然高血压病人也会出现气虚、阳虚的症状,但补气温阳药多具有升散、温热的特性,如果应用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应该在补阴的基础上补气补阳,并且多用药性平和的缓补药物,不宜单独使用峻烈的补气壮阳之品。

    如果患者为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耗伤心阴,心火偏盛,而表现为心烦失眠,可用朱砂安神丸、安神补心丸、补心丹等。若表现为失眠头晕、健忘、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气血两亏者,可适量选用白术、黄芪、党参、当归、炙甘草、龙眼肉等。

    上述中药根据药性可煎水内服,也可熬汤、煲粥或泡茶饮。中医讲究药食同源、约食同补,很多食物也有利于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牛奶、香蕉、桃、橙、毛豆、碗豆、蚕豆、马铃薯、硬壳果、杏仁、海藻、黑木耳、黑芝麻、粗粮、菠菜、紫菜、洋葱、大蒜、芹菜、荠菜、食醋等。

    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辨证清楚,虚实分明。高血压患者进补前应该辨明属于气血阴阳何种之虚,针对性进补,通过调整气血阴阳之平衡,达到降低血压、改善症状的目的。切莫虚实不分、阴阳不辨盲目进补,以免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其次要适量进补。中药进补应讲究用量,不是多多益善。“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尤其对于消化、吸收功能已经日渐衰退的老年人,大量进补不仅不能补虚,反而会损害脾胃。

    再者不要恒“补”不变,应随着病情、季节等的变化改变进补药物。长期服用一种或几种中药会导致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突现等问题;况且人的阴阳虚实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季节的变迁等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一补到底,要适时的调整补益方案。

    另外,不要盲目依赖中药食补降压。高血压稳定期可以将中药食补做为辅助疗法,从而降低血压和改善症状。但中药食补不能代替降压药,尤其病情不稳定、血压过高的时候,还是应该以坚持服用降压药为主。, 百拇医药(马晓娟)